“張王會”是兩岸治權從默認到承認的重要發展,雙方都堅持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推進互信,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至少讓“中華民國”還存在了代表對外的想像空間,大陸方向則是務實的不提“一中框架”,現在看來,大陸以退為進的策略是成功的。
接下來的幾個觀察重點:
一,由“點”到“面”。
“張王會”雙方同意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推動、妥善處理和解決兩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繼續協商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務實妥善處理遺留問題。
外界觀察,官方直接溝通,會不會再進一步擴及其他部會?但以張志軍提到“兩部門建立溝通聯繫機制,不取代海協會與海基會事務性商談及簽署協議的功能”這段話看來,現階段暫時還不可能。
但是,未來藉由事務性、技術性的協商,由民間進而官方,是否會由相關部會的一把手出面去談,將是一個觀察兩岸關係由經入政的溫度計。
二、往“上”與往“下”。
“張王會”往上,就是“馬習會”。能不能有創意,還會再激發兩岸更多的想像力。在“張王會”互稱官銜之後,兩方官員直接溝通 ,未來是否在“突出問題”、“遺留問題”的定義上發揮,越過海基、海協兩會?
“馬習會”除了要讓大陸下得了台,馬英九也要有更多的宣示,才能取得“馬習會”的入場券。“馬習會”除了個人的歷史定位外,台灣也要有所準備,即“馬習會”之後,是否就進入了政治談判?
“張王會”往下,即兩岸兩會互設辨事機構,未來可能是陸委會、國台辦的局處長直接上陣。“張王會”之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兼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或許已為“一套人馬、兩塊招牌”的黨政、官民模式的舖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