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11日電/世事難料,去年底展望兩岸關係,討論最多的是今年亞太經合會期間馬習會的可能、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對台灣經濟的幫助、兩岸互設兩會辦事機構對政治關係的強化等。春節過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成功會面,令人對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大有期待。任何人大概想不到會有今年3月反服貿群眾運動,使得所有兩岸關係進展都受到波及、延宕;接著是宋楚瑜的大陸行,習近平藉機發表對台重要宣示,然後又有所謂跨藍綠大一中架構宣言;還有就是蔡英文突然表示,願在不設前提的情況下,與訪台的張志軍在民進黨中央黨部見面;最後就是台獨支持者台南市市長賴清德訪問上海。事態發展讓人目不暇給,誠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在種種快速變動中,卻有一些事顯得不動如山,譬如大陸對台政策。和平發展是大陸對台政策主軸、兩岸一家親則是習近平時代對台策略的總依據,不論台灣怎麼變,大陸對台政策卻未有任何搖擺移動。既然時間站在大陸的一方,只要台灣沒有出格的舉措,北京斷不會為了一時的挫折或某些政治人物一時的言論,而遽下定論,或改變其爭取台灣民心的作法。雖然一些客觀的事實顯示,台灣民意仍在往異化的方向發展,某些人更把大陸的善意視為軟弱,民眾把中共的對台讓利視為統戰陰謀,民進黨則是軟硬不吃,不斷變換說法,本質卻未變,這從蔡英文主席下達強硬抵制馬政府兩岸政策的命令,可以得到證實。
先說蔡英文主席表示願意與張志軍主任見面,其實是民進黨因應2016策略大布局的一環,先打斷馬英九的兩岸關係布局,阻擾習馬會實現,等馬英九徹底跛腳後,接著推動大和解,包括對大陸的和解,以建立民共對話關係,最後要凍結台獨黨綱,這是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對外的透露。
民進黨的如意算盤是,一方面對中國大陸表達善意,另一方面要打擊國民黨,希望讓台灣民眾相信,民進黨同樣有能力妥善處理兩岸關係,兩岸事務並非國民黨的專利,同時又可以讓國際社會放心,表明民進黨能夠與時俱進,不會食古不化的為反對而反對。對此,民進黨當然自以為得計。
但是,我們必須確認,民進黨願意與大陸和解、蔡英文歡迎張志軍來訪,究竟是策略的調整或路線的改變?細就蔡英文所謂願意在沒有前提下與張志軍見面,其實就是一個前提,要張志軍往訪民進黨中央黨部,形同與中共進行黨對黨交流,民進黨未放棄台獨情形下有無可能,只要用常識就能判斷。
施明德主導的台北宣言,同時涉及主權與治權,和國家認同更脫不了關係,其內涵相當程度上和當年李侃如、何漢理等人主張的中程協議相似。彼等首先提出的是封閉式,有終極統一目標的兩岸中程協議,台北拒絕在先,大陸也就沒有回應,後來再提改良式中程協議,採開放、沒有統一願景的模式,即使陳水扁政府有意接受,北京當然嚴詞拒絕,終告無疾而終。大一中架構中的一中其實是虛,兩國為實,因此兩岸官方仍然回到一貫立場,北京強調兩岸非國與國關係,台北政府也重申九二共識。
《兩岸服貿協議》暫時生效無望,貨貿協議及其他經貿議題協商均已暫停,台灣民意調查的中國認同持續降低,中國大陸對兩岸現狀應有很大的挫折感。當前兩岸問題的關鍵是在台灣內政,民進黨已經表明不會讓《服貿協議》短期內過關,蔡英文放話要在“立法院”為反《服貿協議》、反兩岸監督條例、反經濟示範區條例激烈戰鬥,看來馬英九政府已經很難再強力推動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兩岸關係陷入泥淖,但仍有改變的槓桿支點。如果兩岸當局願意將張志軍訪台單純化,不對其訪台賦與太多政治意涵,不要在枝節上有太多算計或小動作,彼此配合營造氣氛、創造條件,積極促成,或許是一個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作法,機會不大卻值得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