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12月20日電/美國是智庫強國,華盛頓則是美國智庫的聚集地:著名的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卡托研究所、傳統基金會等都把總部設立在此。留學期間,我曾在卡托研究所等多個智庫實習,親身參與了這些智庫的研究項目,並撰寫了最終調查報告,也算深入體驗了一把美國智庫的運作模式。
與很多人想象中的“高大上”不同,在美國,年輕人進入智庫的門檻其實並不高,平均薪水也一般。我認識一些在華盛頓地區智庫工作的年輕人,畢業於全美優秀院校,年收入多數僅在3萬—4萬美元之間。吸引這些年輕人的,是智庫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他們希望進入這個體系接受專業培訓,為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我在卡托研究所的“稅收政策研究部”實習。卡托研究所成立於1977年,全美智庫排名第8,全球智庫排名第16。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米爾頓·弗裡德曼、詹姆斯·布坎南、弗農·史密斯等著名學者曾在此工作。
美國智庫的顯著特點是按政治理念進行區分:一類是偏向民主黨的左翼自由主義,例如美國進步中心和布魯金斯學會;另一類是偏向共和黨的右翼自由主義,比如傳統基金會和我所在的卡托研究所。在美國,每一家智庫都有特別強調的某種理念或某個價值觀,回國之後,這一點讓我感觸尤深。
儘管接受大量社會捐贈,獨立性始終是美國智庫堅持和強調的。雖然在價值理念上與共和黨更為契合,但卡托研究所不屬於任何政黨,不參與政治游說,不支持任何政治候選人,在實習生的入職培訓中,卡托研究所專門強調了這一點,包括嚴禁實習生在公開社交媒體以員工身份發表具有明顯傾向性的政治言論。
外界談起美國智庫,最津津樂道的大概是其著名的“旋轉門”機制。在美國,智庫的研究人員常常在政府、企業、媒體、智庫及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相互流動。智庫研究人員的組成,以受過嚴格學術訓練的學者為主,同時涵蓋經驗豐富的政治家、企業家以及在傳媒等其他領域的優秀人士。“稅收政策研究部”主任Chris Edwards,之前曾在國會共同經濟委員會擔任高級經濟學家。此外,也有不少智庫出身的人“出庫”後前往政府和國會等機構工作,例如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之前曾任職傳統基金會,卸任後重返傳統基金會擔任傑出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