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憲進一步指出,這個“心理定錨效果”很明顯的讓各方預測到,未來若蔡英文執政,不願接受九二共識,或者離九二共識越來越遠時,大陸方面就可以在各種經貿文化交流政策上降溫,使得民眾產生不接受九二共識,台灣在經貿文化發展上將逐漸退步的“心理差”,進而框住蔡英文的兩岸政策。
他指出,馬英九極希望在任內推動馬習會,是各方都知道的事情,但大家本來並不看好。然而,在台灣政黨權力互鬥下,卻意料之外的創造出大陸的急迫感,最後終能成局。
他說,“馬習會”是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主動在今年10月“夏張會”時提出來,可見得習近平在預計蔡英文即將執政的狀況下,有其先行一步強化機制,框架住台灣的壓力。
因此,從談判策略的角度,本來預期馬英九能夠讓習近平承諾更好的條件,例如公開承認“一中各表”。雖然最後沒能順利完成這樣的目標,但相較於中共之前否認“中華民國”的態度,這次的會談過程中,出現“中華民國”的字眼,仍沒有使得談判破局,也算是進了一步。
“馬習會”除了政治上象徵意義的突破,馬英九也向習近平提到台灣民眾參加NGO國際組織的困境、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與國際活動的困境、大陸對台灣的飛彈佈署的問題、兩岸設置熱線的可能、台灣參加TPP與RCEP的期待、大陸“專升本”的學生來台讀書等問題。
可惜的是,這些問題也因著國民黨政府的可能下台,即使習近平有意承諾,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反觀大陸方面在這次談判當中,也有不少收穫。首先,這是1949年後首次的兩岸領導人見面,習近平對內創造了國內的定位,也在國際上創造了有意改善兩岸關係、和談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