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大南瀛國是論壇現場。(中評社 趙家麟攝) |
美國重返亞太: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中國威脅論”與“中國機會論”一直爭論不休,中國則是以“和平崛起”、“和平發展”與“和諧社會”作為回應。可是習近平上台以來,週邊的東海、南海一直爭議不斷,許多國際場合,習也一再重申中國想要取得國際地位的宣示與動作。美國則是以重返亞太政策來回應,甚至希拉里還提醒過台灣要注意經濟過度傾中的危險性。
第三,台灣所遭遇的困境,特別是在兩岸經貿發展部分
邱太三從4點進一步分析:
1.中國崛起的磁吸效應:作為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中國的磁吸效應對世界各國都發生影響,對於週邊國家影響更大。包括低廉的勞動、土地成本加上頗為優惠的租稅誘因,對台灣的中小企業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台灣的產業包括傳統製造產業及資訊代工業,因為要延續以往的成本優勢,大量的遷移至中國,這個情況從1990年代起就一直持續到現在。
2.台灣產業轉型的障礙:在台灣產業被大量磁吸到中國大陸去後,就必然產生兩項直接後果,內部產業空洞化與既有產業型態無法轉型,這是造成台灣目前經濟發展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幾乎所有的產業都爭相轉進中國大陸,結果台灣本土根本沒有產業可以留下;另一方面,因為可以從中國獲得廉價生產資源,長年習於賺取降低成本的“容易財”,導致缺乏研究創新的動力與能力。內外交織之下,產業發展只能坐吃山空、惡性循環。
3.兩岸關係結構性不利:兩岸關係由於歷史發展,演變成現在的尷尬情況。一方面我們絕非香港澳門直接被中國統治,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同於韓國或其他國家,面對中國可以清楚保有國際關係。在全球化的架構下,台灣缺乏適當的方式與中國進行交往(意指“國家”結構)。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從國際走向大陸常常只能被限縮為從中國大陸走向國際,但結果是只能停留在中國大陸。
4.台商進退維谷,獲利榮景不再:中國本身的經濟發展已經遭遇瓶頸,各項生產成本上昇,傳統產業以往在大陸的獲利模式無法維繫。中國政府自己都必須創造如“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新的商機來謀求經濟新動能,但至今仍前途未卜。此外,在高科技產業方面,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推出,顯示其產業升級的需求,與台灣的產業關係也從上下游分工轉變為直接的競爭性關係。
第四,台灣的未來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