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台灣人來大陸行醫的醫師證。(中評社 李娜攝) |
中評社廈門10月26日電(記者 李娜)位於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西側的海峽兩岸中醫藥文化展示館今年6月16日正式開館,其為全面展示兩岸中醫藥起源至今的輝煌歷史,以及進一步共同弘揚傳承優秀傳統中醫藥文化提供新平台。
10月26日,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率領紀念台灣光復72周年座談會的兩岸參訪團走進這座“年輕”的中醫藥文化館,雖“年輕”卻內涵豐富,步入室內便看到中庭主牆上一座高8米,由1500塊年輪皆處在中心的木塊組成的“藥”字雕塑,其也是是全國室內最大的“藥”字雕塑。
轉過“藥”字牆後的漆畫《鳳鳴台海》是海峽兩岸中醫藥文化展示館的鎮館之寶,其長12.24米、高2.4米,描摹了兩岸情深的場景,畫面左側是大陸廈門的標誌物鼓浪嶼、日光岩、海滄慈濟宮以及保生大帝雕像,畫面右邊是寶島台灣台北101大廈等標誌物,據悉,該畫為純手工製作,畫材多為中醫藥用材。
參觀過程中,講解員介紹的一張台灣人來大陸行醫的醫師證引起在場嘉賓的好奇,館內講解員對中評社記者說,這是館內僅存的一張台灣人最早來大陸的中醫師證書,是1953年由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批准一位名為陳世澤的台灣中醫師來大陸行醫,說明閩台兩地在中醫藥交流從未間斷、一脈相連。
其中“閩台神醫文化”館內的資料展示了深受世人敬仰的保生大帝的事跡,以及保生大帝的醫神文化在兩岸、乃至世界的流傳足跡,也充分體現閩台兩地一水之隔,卻淵源深厚,同根同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