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薩瑪·本·拉登
|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華龍網刊載作者梁江平的文章指出,現在,在美國的一些地方,民眾在歡慶一個人的死亡,這個人的名字叫奧薩瑪.本.拉登。美國總統奧巴馬5月1日在白宮宣布,“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已被美國軍方擊斃。
歡慶一個人的死亡,通常是因為這個人的生存將以更多人的死亡為代價。本.拉登死了,911事件中罹難的受害者九泉之下當可以欣慰,但是,本.拉登死了,更多人將迎來安全麼?
本.拉登之所以從富豪變身恐怖大亨,其原因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到的是,本.拉登的勢力選擇的,通常是一些民生凋敝,腐敗橫行的欠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之所以欠發達,是國際叢林法則和地緣政治交替作用的結果。
在這些國家中,阿富汗的遭遇挺典型的:當初蘇聯大軍入侵阿富汗,為的是在地緣政治中搶占先機,確保阿富汗成為自己影響石油產地的棋子,美國當初扶持本.拉登,正是為了對抗這種威脅,一旦蘇聯解體,威脅解除,阿富汗立馬被西方遺忘,恐怖主義乘虛而入。而今,經歷10年反恐戰爭,主導這場戰爭的西方國家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阿富汗的面貌。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窮則思變,這些國家的民眾自然也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如果國際社會不能提供足夠的幫助,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必將乘虛而入。從金三角的毒品犯罪,到阿富汗的恐怖興起,都是這種“窮則異變”的結果。
這是不是說,只要發展給力,如此“異變”即可化為浮雲,甚至被扼殺於萌芽?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恐怖勢力的發酵,經濟因素只是基礎,而當地民眾的感受更為重要,而這不僅涉及發展成果的分享,外部資源的投入、宗教與民族問題的處理等課題更加考驗試圖遏制“異變”的力量。挺搞的是,本.拉登當年過著西方式的富裕生活,卻寧可去阿富汗山區吃苦也要打擊美國人;還有美國人竟然千里迢迢奔赴阿富汗加入“基地”組織,這一切又說明了什麼呢?
2011年5月1日,隨著奧巴馬宣布本.拉登的死亡,反恐戰爭似乎取得了“勝利”。8年前的這一天,小布什也曾經宣稱過伊拉克戰爭勝利,其結果眾所周知。如今,本.拉登死了,恐怖組織或許會因此分崩離析,但是,只要恐怖主義的土壤未得到徹底鏟除,依然會在適合它的土地上生長蔓延,從這個意義上說,沒人可以為本.拉登之死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