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擔心中國會用自己的經濟影響力向別國施加政治壓力。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及國防研究中心主任休.懷特(Hugh White)對這種“情緒”的解釋是,“當中國不斷發展到可以滿足澳大利亞的經濟追求時,它也會變得更加的強大,並且威脅到美國的‘老大’地位和我們的戰略目標。人們會意識到,隨著受益於中國的經濟增長,某種程度上的不穩定性也同時存在。”
正如《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指出的,中國的鄰居也不太喜歡北京在亞洲發揮的經濟影響力。首爾和台北的領導人也一直緊緊地保持著同華盛頓的密切聯繫,儘管他們的經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美國人發現中國現在擁有那麼多的美國國債,而日本也擁有同樣多卻看起來沒那麼令他們煩惱。
當然,30年前也許是這樣的。人們對中國現在的反應和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的反應非常的相似。那時,日本經濟起飛,不斷地挑戰著西方世界的傳統優勢地位。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公司有意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倍感緊張。而20多年前,他們同樣也對日本收購洛克菲勒中心有著同樣的情緒。為什麼?在索尼公司收購好萊塢哥倫比亞公司引起了過分情緒化的反應後,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說,當年澳大利亞出生的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買下20世紀福克斯就沒有引起這麼戲劇化的反應。他把這一切歸咎於種族主義。
這同中國目前所遭遇的有部份的相似。但是,現在的問題要複雜得多。在西方,歐洲人和美國人已經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統治者的角色好幾個世紀了,他們對其它國家試圖改變這一格局感到相當地不滿。美國人當年對日本的顧慮是日本人在當時的世界經濟中是競爭對手,而不是夥伴,並且害怕日本破壞美國的統治地位,至少是在商業領域。
而許多人現在害怕中國的原因也非常相似。中國同樣使用著一種很具競爭力的經濟模式——“國家資本主義”——這挑戰了西方世界在經濟上的思想。在很多方面,中國表現地很重商主義,這給別人一種他們根本不關注其它人的印象。在匯率和資源問題上,中國同其它國家摩擦不斷。而中國的國有企業也有著其它國家的企業無法企及的影響力。這都讓中國看起來更加地“有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