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守正創新’,守住我們育人為本的正道,所有的‘新’都是因為時代發展了,對人提出了新要求,才有我的新手段和新內容。”龔克說,社會發展對人的責任感和實際能力這些不變的能力就要有實際的要求。
龔克表示,古今中外在看人的時候,都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以德為先”就在如何測度“德”。外國的大學有較為先進的考評機制,但在中國複製非常困難。“中國優秀人才的供給和社會的需求的矛盾是非常大的,這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
龔克介紹道,2013年,內地的本科第一批能在全國錄取90萬人,不到整個考生的十分之一。中國有一些211計劃支持了100所大學,招了四五十萬學生,將近總人數的5%,還有985的重點支持的一流大學,招14萬人,不到2%。這麼緊張的供需關係,使我們的招生制度不是考核你的特長,而是進行選拔。
“我們的教育發展也沒有達到投入,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的家庭又是特別看重教育的,所以我們的矛盾就更我們在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時候,必須發展我們的教育資源,增大教育投入。如果不增大這個,改來改去也只能錄取那一點,”龔克說。“們必須看到這個尖銳的矛盾,隨著中國經濟和家庭收入的發展,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增長的速度和幅度都大過了我們教育自身發展的幅度。”
(後方支援記者: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