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刀 (廣東)
台灣當局自李登輝以上台以來,已經歷任了三位領導人。李登輝上任初期,為了穩住執政局勢,曾制定了國統綱領,但隨著李的權位進一步鞏固,也漸漸撕下了“假統一”的面紗,明目張膽地搞去中國化,主張“兩國論”,把台灣推上獨立的軌道。
到了陳水扁執政,更是把台獨推到極致,一步步地修改教科書,搞正名運動,大規模地去中國化,終止“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甚至還聲稱公投獨立,但陳水扁的圖謀沒有實現,并在其卸任後因貪腐而鋃鐺入獄。
馬英九上台之後,兩岸實現了和解。但在李陳兩人推行了十多年的台獨教育之後,台灣的民情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變,主張統一的民衆,從1991年的過半數,跌到不到10%。這種改變,使兩岸關系面臨新的考驗。也使執政的馬英九動輒得咎,在統與獨捏拿上,如履薄冰。其為因應島內民情,提出“不統不獨不武”作為處理兩岸關系的方針;對大陸則虛委以蛇地以“九二共識”來應對。
這種務實的政策之下,兩岸各方面的關系合作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簽訂了21個協議,經貿合作更是異常亮眼。
2013年,兩岸的貿易總額達到1972.8億美元。其中,大陸對台灣出口為406.4億美元,同比上升10.5%;自台灣進口為1566.4億美元。台灣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而大陸則成為台灣的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大陸與香港市場,占了台灣出口總額的39%,同時,來自大陸貿易順差高達1100億美元。
兩岸關系按“先經後政”的順序不斷推進,“經”進展明顯,但“政”卻止步不前,不但沒有相向而行,反而矛盾重重。今年三月還發生了反對服貿的大規模的學運,這個學運的發起人是一些具有台獨傾向的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太陽花學運表面上是反對服貿,但實質上是反對兩岸進一步合作,在恐共、恐中、反商等因素的影響和催化下,掀起很大的風浪,不但占領立法院近一個月,還在試圖占領立法院失敗之後,發動了50萬人走上街頭“反服貿”。自此之後,兩岸關系幾乎陷於停滯,已於一年前簽定的服貿協議也卡在立法院,至今仍無法通過。
兩岸高層雖然有意緩和緊張氣氛,國台辦高層張志軍也訪問了台灣,但對於未來兩岸如何走下去,仍然充滿了考驗。
稍微了解貿易協議的人都知道,這個協議對台灣是巨大的讓利,大陸對台灣放開80項,開放的程度也高於WTO的標准,而台灣僅對大陸開放64項。但台灣仍有如此之多的人毫不領情。何解呢?明明是一個有利於台灣的經貿協議,卻被台灣人用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方式來解讀。可見,經過20餘年的去中國化的教育,兩岸的情勢已經有質的改變。
行之有年的“先經後政”的道路,沒有如願以償地從“經”進入“政”的層面,現在的情勢,要想從“政”的層面再作進一步的動作,已經是遇到了暫時沒法逾越的阻力。因此,在“政”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之下,不妨務實地回到“經”這部分。
兩岸的經貿合作事關兩岸人民的福祉。但現在兩岸的貿易關系卻是極度不平衡,大陸對台灣長期巨額逆差,成了台灣購買美制武器反制大陸的最大經濟來源。大陸的經濟讓利不但沒
有換來台灣的友善,反而成為台灣長期拒絕統一的有力支撑點。因此,必須要重新思考兩岸的經貿關系。國家統一不只是執政黨一黨之事,更是十三億人民熱切期盼已久的願望。而今這個願望卻遭到台灣方面的拖延和阻撓,以致於遙遙無期。隨著大陸經濟實力的大幅成長,已經有能力在經濟上開展積極的“抑獨促統”措施。比如,對台灣銷往大陸的產品征收“統一稅”,去年台灣銷往大陸的金額為1566.4億美元,如果稅率為1%到5%不等,一年可征得15.6億至78億美元不等。這筆稅收所得,專款專用,用作促進統一事業的開支。例如,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費用、台灣賑災和援助統派團體,等等。
這樣一來,既可以打壓台灣的台獨勢力,又可以促進統一事業。在先經後政走不下去的當下,改以“以經促政”的新舉措,未嘗不可以走出一條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