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中評社 黃蔚攝) |
中評社騰沖11月7日電(記者 黃蔚)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在“1995-2015: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表示,從1995年至今,兩岸關係起起伏伏,在曲折中前行。過去20年,大陸審時度勢不斷推出和調整對台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兩岸經貿、文化和人員等交流交往,以加強相互聯繫、增進了解、化解矛盾,謀求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並最終走向兩岸和平統一。然而,由於島內外主客觀因素的變化,兩岸關係以及兩岸和平統一面臨更為複雜多變的環境。
劉國奮表示,兩岸關係曲折前行中有多重矛盾,這既包括兩岸政治認同問題,也涉及兩岸經濟銜接問題,更涉及兩岸文化融合問題,此外,兩岸社會對接上也存在障礙與體制難題。
探索兩岸關係症結的原因,劉國奮指出,歷史與外部勢力佔有很大因素,而在當下,多重因素纏繞讓兩岸關係更為複雜。“兩岸關係之所以錯綜複雜,是由於受歷史和現實的內因與外因交織在一起造成的,而且有的影響因素還將持續存在。”
劉國奮指出,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面臨著多重結構性難題,要解決這些難題著實不易,但為兩岸民眾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利益著想,兩岸雙方必須迎難而上、有所作為。目前兩岸雙方必須建立一些新觀念和採取一些新做法,目前兩岸雙方必須重視和解決以下四大問題:
劉國奮說,第一個問題便是兩岸的政治定位與政治關係問題。“兩岸雙方亟需坐下來就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以及有關一個中國定義、兩岸的政治定位和政治關係問題展開探討,這些探討包括對台灣當局的政治定位、‘中華民國的名稱’等問題,以求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建立兩岸默契、樹立兩岸準則。”
劉國奮說,第二個問題便是中國認同與台灣中學生歷史教科書問題。“在建立兩岸共同的歷史觀與認同觀方面,當前兩岸可做的事有:一是兩岸合編教科書,尤其是歷史教科書必須合符歷史,阻斷‘台獨意識’毒化台灣青少年。二是兩岸合作辦學,合作辦學可以加深兩岸學生間的情感,增加兩岸教師共同培養下一代的責任意識。三是兩岸設立共同的教師節,發揚兩岸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更多地創造兩岸師生的共同記憶。四是簽署兩岸教育合作協議,從更高層次思考和解決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