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黃清賢(中評社 黃蔚攝) |
中評社騰沖11月9日電(記者 黃蔚)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黃清賢在“1995-2015: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表示,兩岸關係今年發展迅猛,但相關部門應該明白單純以利益型塑交流關係並不必然產生彼此身份認同,因為其中的管制性規範就是利益考量。
黃清賢說,兩岸關係在2008年後,進入了新的規範進程,協議越簽越多,兩岸交流看上去越來越緊密。基於民間交流的迅猛發展,管制性規範從利益的角度出發,簽署較為迫切的協議,包括與經濟利益較為相關的陸客來台、空運海運、ECFA、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協議,也陸續簽署食品安全、共同打擊犯罪、醫藥衛生等協議,作為相關交流的約束標準。
“從相對辯證角度的構成性規範觀之,交流的互動讓雙方相對身份認同朝向正面定位,所以官方行為的互動愈來愈密切,結構出現和平穩定的發展情勢。” 黃清賢表示,“可是也因構成性規範的身份認同不夠,因此產生了太陽花學運,在台灣引起重大爭議,產生太陽花學運,夾雜了反財團、反執政黨、反中國大陸等複雜情緒,要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阻礙兩岸以協議拉動發展的模式。”
黃清賢認為,由於兩岸畢竟還是利益考量的管制性規範為主,其所產生的建構性規範也是如此思維下的台灣主體身份認同;因此當利益不能均霑,或是可能產生不利益時,反對力量自然紛至沓來,例如兩岸服貿協議的爭議,影響雙方能動者的行為與整體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