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嶺南大學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講座教授、經濟學家饒美蛟。(中評社 高映竹攝) |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記者 黃蔚 莊恭誠 高映竹)“回歸18年來,香港人最大的變化,在於其心態的變化……回歸以後香港社會是穩定的,一國兩制政策很成功。”原嶺南大學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講座教授、經濟學家饒美蛟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回憶了其在香港生活的點點滴滴,道出他所看到的香港特區18年來的變化。
饒美蛟出生於馬來西亞,3歲左右跟隨父母去文萊,並在文萊長大,念完中學的1963年,饒美蛟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並於1967年畢業。饒美蛟隨後拿到獎學金赴美深造,之後又到溫哥華念MBA及經濟學博士。完成學業之後,饒美蛟在新加坡南洋大學短暫任教後,回到母校中大教書。
出生、成長、求學和生活的背景十分豐富,但回憶起來,饒美蛟認為自己與香港的淵源最深。“我在成長的文萊之住了十多年,但在香港住了幾十年,在香港工作、居住時間比任何一個地方都長,所以對香港感情很深。”
從中文大學畢業的1967年,香港發生了被載入歷史的“六七暴動”,饒美蛟說,自己正在考試時被戒嚴,印象十分深刻。
“但整體來講,英國人統治時期和北京一直維持著一個比較好的關係。當然除了《基本法》通過以後,在彭定康時期有些爭拗,基本上中英相互間的關係維持得比較好。”饒美蛟說。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55年的英治時期結束,香港按照《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
回歸令香港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饒美蛟說:“港英政府跟北京比較配合,也沒有在很多地方來挑戰北京的利益。雖然當時很多人還有一些疑慮,出現移民潮等,但一些社會問題並不很尖銳。”
饒美蛟說,今天大家所講的獅子山精神,實際便源自港英時代。“那時候的香港並沒有很多政治爭拗,香港人渴望改善生活,也能看到改善生活的機會,能夠向上流動的機會,整個社會的面向很積極。以前獅子山精神非常正面,現在比較少人講,社會需要再次提倡,以給港人一種振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