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作家季季(左)參加第26屆香港書展名作家座談會活動。(中評社 黃蔚攝) |
“船長事件”是指1963年4月23日,作者風遲(本名王鳳池)在一首詩《故事》中敘述一位船長因無知迷航後漂流孤島,而後被島上美女吸引而忘記自己的故鄉,由於詩中船長的角色被當局認為有“影射總統愚昧無知”之嫌,作者風遲因“判亂嫌疑”被收押。
季季最後說,我們現在重讀歷史,最重要的是要看到事件中的人性,經過數千年回頭來看,人性中貪婪、喜歡權力、喜歡鬥爭抑或充滿理想的部分,到現在都沒有改變。政治人物會改變,但人性不變,人性貫穿我們所有的歷史。
“我的書所寫的,不過是人性的另一面的反應。”季季說:“這裡面的人是可惡、可恨還是值得同情,每一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我自己寫的時候不去妄加評斷,必須平靜客觀地寫出歷史,我見證那樣的時代和事件,有責任把我看到的記錄下來,讓讀者知道那個時候的台灣才能前進。”
結合當前時代,季季還評論道: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很多有理想、有使命感、希望改變時代的年輕人,這便包括參加香港非法“佔中”和台灣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一輩,這些基於理想發起的運動到最後幾乎都沒有成功,原因就是我所說的人性。
“因為到最後,(每一個運動)都會產生派系的對立和鬥爭,人性鬥爭的本性如果不能改變,且向惡的方向發展,那麼所謂改變時代的努力都很難成功。在精神層面上,人性很難改變。”季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