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三:背後爭議點有哪些?
首先,是理念之爭。支持“不論貧富”的人認為退休保障是基本的權利,而非福利,此舉可以讓長者更有尊嚴、更有安全感地度過晚年,因此不應該附帶經濟審查條件。而支持“有經濟需要”的人則認為此舉更能彰顯香港一貫強調的自給自足和多勞多得的核心價值,並更針對性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士。
其次,是可能的財政困局引發的爭議——究竟有沒有足夠、仍在工作的納稅人去支付長者退休所用的款項?
港府在諮詢文件中表示,“由於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及經濟增長減慢,政府即使維持現有服務水平,在約十多年後可能須開始面對結構性赤字問題,我們很大機會已經須要加稅以解決財赤問題。”
與此觀點類似,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教授在《信報》上撰文稱,“在未設有全民‘退保’的2010/11至2014/15年度這短短4年內,用在長者的社會保障開支上升了70%,醫療開支上升39%,放在長者的各種開支總項已達553億元(未有算及房屋開支),共增加了56%!這些主要都是拜人口開始老化所賜,未來長者人口肯定迅速再上升,財赤不出現才奇怪。”
再次,兩種方案孰優孰劣的爭議。撇去兩種方案背後的理念之爭,根據演算,“不論貧富”方案當年開支為226億,到2064年為563億,龐大的開支將導致財政儲備提前用光、財政赤字提早出現,除非公司利得稅及個人薪俸稅統統大幅提高。“有經濟需要”方案的開支則大減,當年開支僅為25億,到2064年是60億,稅項只需略加不足一個百分點,且不會出現財政赤字和財政儲備用光的情況。
由此相較,“有經濟需要”的方案優勢更為明顯,但政府卻因而招惹“假諮詢”的駡名。
第四,若出現財政赤字,政府該不該停建高鐵等財政支出較大的基建項目?正因為“不論貧富”方案或將導致財赤提前出現,一些本土的激進聲音呼籲港府停止包括高鐵在內的大型基建項目,並直指這些基建項目才是真正導致財政預算“爆煲”的最直接原因。
在香港本土主義意識不斷抬頭的當下,極少數港人這一聲音背後的情緒並不難理解,但其“訴求”背後的邏輯卻很難站得住腳。基建項目是聯通香港與其它地區的關鍵項目,是為香港長遠發展做更好的鋪墊,若拿著大型基建項目的資金填補扶貧安老的財政漏洞,無異於飲鴆止渴,是極為短視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