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立言在布魯金斯演講提出馬政府最后近一年內兩岸關係要做的5項工作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
一,是堅持“中華民國”主權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其關鍵就是彰顯“中華民國”主權與台灣尊嚴,“九二共識”是2000年所創造的一個名詞,有部分人不願接受這個名詞,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意涵及當年的歷史事實必須受到尊重,這也是目前兩岸能夠達成共識、維持台海穩定現狀的互信基礎。
二,是“制度性”與“建設性”雙核心驅動的兩岸關係。我政府致力“制度性”、“建設性”的兩岸關係,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官方與民間的聯繫交往,成為互動正常化的穩定因子,使兩岸關係發展穩健“升級”。
三,是三道防線所構築的“鐵三角”。馬“總統”提出捍衛“國家安全”的“鐵三角”,“以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以活路外交拓展台灣國際空間”、“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確保兩岸和平及國家尊嚴與安全。
四,是兩岸關係處理四原則。“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維持“不統、不獨、不武”台海現狀、“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互動模式,以及“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的民主機制等四項處理兩岸事務的基準,循序推動兩岸互動往來。
貳、兩岸和平豐碩成果,深化台美戰略關係
7年多來,在“超穩定的和平架構”基礎上,兩岸在經貿及安全等面向上開展制度化協商,增進兩岸民眾權益福祉,保障台灣社會安全,也促進了台灣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兩岸在去年正式啟動陸委會與國台辦的聯繫溝通機制,開展雙方官方常態化往來,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兩岸關係已達到過去66年來最穩定與和平的狀態。
目前,每年有超過800萬人次的兩岸人民,經由旅遊、經商、參訪等交流往來,相互認識;來台就讀的陸生人數也從7年多前的823人,增至目前32,000餘人,成長近40倍。兩岸網友、青年學生甚至能突破地域限制,議論時事、分享觀點。台灣正以特有的生活方式與多元社會特質,和遽變中的中國大陸互動,發揮潛在的影響。這些互動中所承載與傳遞的民主、自由、人權與法治價值,均是引領大陸制度革新的推展助力。
近年來兩岸關係的改善與良性互動的成果,也外溢至台灣的對外事務,一方面擴大了台灣的國際參與,一方面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數次稱讚馬總任內兩岸關係的改善與進步,副助卿董雲裳在近期演說中,也強調兩岸應致力建立持續的和平與穩定基礎。因此,我們努力促進及維護兩岸和平繁榮的同時,也深化了台美的戰略關係、符合美國的亞太戰略利益。
當然,各界或擔憂我們是否過於傾中,但我要強調的是,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的新型國際格局與秩序,全球許多重要國家以及周邊區域皆紛紛調整與中國大陸的互動策略、強化政治與經濟關係。台灣與大陸鄰近,更無法忽視此一變化;這7年來台灣雖加強與大陸經貿互動,但從兩岸貿易交流、兩岸投資,以及產業外移等項目的數據來看,卻是降低了2008年之前的經濟依賴度,兩岸政治面則一向堅持主權尊嚴不能讓步的堅定立場。
三、前瞻內外部情勢,化挑戰創契機
兩岸隔海分治近70年,生活方式及制度價值存在差異,歷經7年多來的努力,雖然逐步認識與理解,但仍存在政治上根本難解的分歧,兩岸仍然無法建立真正的互信,因此雙方在高位政治利益議題上時而摩擦,延伸至安全及國際參與上的衝突,也始終是造成兩岸隔閡、猜忌與心理對立的根本因素。
大陸一直不解對台釋放善意,何以無法獲得台灣民心?依據本會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事實上有高達6成台灣民眾認為大陸對台不友善。許多國際友人告訴我,大陸越來越有自信,但我個人卻認為,大陸有面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害怕失去目前所擁有的,因此不斷採取保護預防措施,反而頻頻觸及雙方的“深水區”與“敏感區”,這也是近期兩岸互動出現波折與緊張的關鍵因素。
例如,大陸試圖打破兩岸無形與有形界線,近期不斷拋出一些對台單方措施等(劃設M503航路、實施台灣民眾免簽及卡式“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通過“國家安全”法”涉台條文、提出“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引發台灣內部質疑聲浪。加上大陸領導人的“地動山搖”說法,在許多涉及民生議題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參與、我推動參加區域經濟整合及與相關國家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工作上,動輒以“先兩岸、後國際”原則,多所阻撓,這勢必使台灣民眾擔憂與失望。如此一來,大陸對台灣情勢變化憂慮下的矛盾舉措,某方面反而加大兩岸心理距離,陷入“越在意,越容易失去”的“實踐自我預言”困境。
我認為,要解決這樣的挑戰與難點,雙方要堅定信心。過去20幾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歷程雖難免有緊張與衝突,但最後都會回歸以人民福祉為先的“中庸之道”。不論未來情勢如何變化,大家必須思考的是“人民福祉”,大陸也須為兩岸和平履行責任。我願提出四點務實開展工作的建議就教於各位,也向大陸方面提出呼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