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4日電/習近平本月訪美對世界經濟的重大意義,可能堪比1979年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的訪美之旅。
英國《金融日報》9月9日載文《中美均需闡明增長戰略》,文章說,今夏的形勢,讓全球不由得懷疑中國實施結構性經濟改革的決心。中國過去由出口、投資和儲蓄提供動力的高速增長模式,必須轉變為由內需和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這種調整始終需要高超的掌舵技巧。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為這一旅程繪制了一份包含326點內容的路綫圖;改革派人士解釋稱,完成路綫圖將需要7到10年時間。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經濟放緩,中國政府卻將股市飈升譽為信心猶存的跡象。
但當市場暴跌時,中國政府的應對之舉似乎起到了反效果。黨似乎決心連人和市場一起管。一些人想知道,這些幹預措施——依賴國有企業、監管指令以及巨額政府資金——對中國未來的改革意味著什麼。
1979年,中國的經濟改革讓人們看到世界經濟將極大發展的希望。到今天,中國的經濟表現推動著全球範圍內的供應和需求。實際上,去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40%左右。
如今,中國經濟步履蹣跚,而世界經濟舉步維艱。7年來,發達經濟體一直憑借非常規貨幣政策來推高資產價格、壓低利率并用流動性撲滅風險。七國集團正竭力從政府刺激的增長模式,轉向由私人部門主導的可持續的增長。許多新興市場遭受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和中國需求下降的重創。美元持續升值以及美國加息的前景,將讓一些發展中債務國面臨“美元緊缺”。
然而,中國的難題不會帶來全球暴跌的風險。中國政府擁有許多刺激經濟工具,況且還有巨額外匯儲備。習近平要面對的關鍵問題是:中共計劃怎麼讓結構性經濟改革計劃回到正軌?細節非常重要。中國的新匯率政策既可能是向著開放資本市場、引導投資流向更具生產性的領域邁出的一步,也可能是為推動出口而采取的競爭性貶值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