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行人從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門前走過。(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0月17日電/中國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天,央行宣布今年第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這則釋放7500億人民幣的消息讓不少投資者精神大振,“穩房價”、“利股市”的說法充斥網絡。
法國《歐洲時報》10月11日載文《當中國降准遇上美股暴跌》,文章說,本來,降准作為寬鬆政策的一種,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刺激市場、增強經濟預期的作用。然而10月8日的中國股市卻遭遇“黑色星期一”,以全盤大跌收盤。兩天之後的星期四,受到隔夜美股暴跌的影響,包括中國股市在內的亞太股市一路狂瀉,滬指更是創出近四年來的新低。
拋開政策發揮作用的時滯性,從資本市場短期反應來看,很難想象這次降准能發揮多大作用。然而,從中國經濟實際運行看,這次“定向降准”的重要目的一如之前幾次,就是要把資金引入實體經濟,必要性又十分突出。因為,從GDP增速、工業增加值和PMI等指標來看,當前中國實體經濟確實面臨一定下行壓力,而在金融收縮階段,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收窄,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當中國降准遇上美股暴跌,這是世界經濟跌宕起伏情境下的一種典型相遇——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越來越對衝著各國經濟施策的效果。
四處發起貿易戰的美國,備受制裁的俄羅斯,為脫歐談判爭執不下的英國與歐盟,經濟轉型壓力重重的中國,通貨膨脹率高得可怕的委內瑞拉,貨幣貶值的土耳其,身處經濟困境的巴西和阿根廷……很難想象,2018年的經濟形勢竟會如此波譎雲詭。
在世界經濟步入不確定通道之後,各經濟體的施策呈現出三大特質:一是針對外部攻擊做出回應,二是根據變化及時微調,三是保持國內經濟穩定。三者之間有時呈現出一致性,有時也會發生矛盾,有時會因為短期應對影響到長遠布局,有時需要為長遠考慮犧牲一些短期利益,中間的平衡與拿捏成為決策者們最大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