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經濟讓“外資撤離論”落空
http://www.CRNTT.com   2019-09-20 09:33:13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在為單方面發動貿易戰做辯解時,白宮一直有一種論調,即所謂“外國公司撤離論”。美方宣稱,在其關稅壓力下,“成千上萬家外國公司正在逃離中國,因為他們承受不住高關稅造成的到岸進口價格”,貿易戰因此“降低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增加了中國的失業率。只要再加一把火,中國人只好乖乖地坐到談判桌前簽字”。

  環球時報發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文章分析,事實果真如同白宮所言的那樣嗎?日經研究所近期對504家在華大型日本企業進行調查發現,僅一成企業考慮將業務或供應鏈遷出中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87%的美國企業2019年沒有搬遷或者計劃將其任何業務遷出中國,97%的企業表示在華業務有利可圖。中國官方統計數字也顯示,過去12個月以來,扣除匯兌和貿易結餘,以項目建設為目的的外國直接投資超過了1400億美元,每個月達到120億美元以上,這不僅和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前的12個月差不多,而且過去5年來都保持了這一增長速度。換句話說,“外國公司撤離論”得不到統計數據支持,白宮高估了自己的貿易戰成績。

  為何如此?除了中國依舊世界領先的經濟增速及良好的投資回報以外,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更多活力和機會。2018年,中國經濟中的數字經濟部分為31.3萬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12.3%。考慮到傳統一、二、三產業占GDP份額2/3以上,這一增速對應的傳統部分增速應該為3%左右,去掉更低的農業增速,合理估計工業增加值區間應在3%-5%。換句話說,白宮如果接受美國媒體使用的傳統統計數字,很可能把中國經濟錯估得一團糟,為貿易戰尋找更多借口。

  文章指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能解釋很多傳統思維不能解釋的現象,比如貿易戰雖然給中美都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但兩國有一個共同亮點,就是勞動就業指標出乎意料地好,都是近15年來最優。這是因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第三代互聯網基礎設施迅速普及,為兩國的數字替代技術(存量產業升級為數字化的生產)和數字創造技術(產業消費升級後的新增經濟成分),尤其是後者提供了更高的勞動就業彈性。同一GDP增長份額下的經濟,提供的勞動就業崗位比製造經濟更多。兩國掌握了數字技術關聯業務的高校畢業學生,在創意設計、數字化生產、創客工坊機制的支持下,分別為各自傳統經濟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了更多的廠商實體,讓產業結構發生了改變。

  在新聯網經濟下,勞動的知識密集程度更高。在沒有大規模人形智能機器人參與條件下,新技術同樣是高勞動消耗經濟,只不過不是傳統勞動密集型,而是更加複雜,更加消耗勞動的“知識—勞動”密集型。只不過,目前兩國都維持著上世紀60年代國民經濟核算學家創造的統計體系及欄目,在統計網點和欄目上偏重於一、二、三產業,造成有些人對上述高技術條件下的高勞動就業彈性缺乏理解,對新經濟在結構變遷中的動力學轉換作用視而不見罷了。

  文章表示,和中國一樣,美國經濟也是個產業全覆蓋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拋棄零和遊戲思維,中美數字經濟的互補性相當大。白宮與其硬撐這場損人不利己的貿易戰,不如仔細打量這類新經濟的增長特征,和中國合作尋求更好的增長。讓近40年來的數字技術、智能製造和聯網基礎設施進步為世界經濟發揮更大的效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