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9日電(評論員 郭至君)紛紛擾擾的總統大選和驚人鬧劇般的國會衝擊均告一段落,拜登順利接掌白宮,重新走到了美國建制派精英治國的道路上來。而美國總統的更換,也使得在風雨飄搖中不斷下滑、前路堪憂的中美關係得以檢視和思考的時機。在鼠牛年交替之際,拜登和習近平主席通了電話,大年初一當天,他又攜夫人錄制了拜年視頻並且在多個社交賬號第一時間對外發布,這些行為都透露出這位老牌建制派政治人的所思所想,那麼,中美兩國應如何抓住這個來之不易的重啟機遇,使這對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盡快回到正軌?
我們認為,主要有三點。第一,中美之間的溝通應有耐心。我們發現,從特朗普執政後半期開始,中美之間的溝通就越來越貧瘠,而隨著新冠疫情暴發而帶來的一系列政治化操作,更加使得中美之間多層次的溝通渠道幾乎全面停擺,而很多尖銳的言辭和坊間的輿論缺乏當面的解釋,在猜測和臆斷中不斷發酵,加劇了誤判的危險,導致兩國關係危機四伏。
事實上,國際之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包含“溝通”二字,而處理中美關係這一對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時,越遭遇困難,中國就越需要耐下心來,重新喚起溝通的力量。1月25日,拜登政府的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對眾媒體表示,“涉及我們與中國的關係,我們將以耐心的方式開始”,這清晰表明了美國新政府涉華政策的立場,中國則應該要在這複雜性、流動性極強的時期更為主動地與美國耐心溝通,消除誤解、杜絕誤傳,為基本穩定和建設協調的中美關係鋪路。
第二,中美應盡快擱置爭議,能合作處先合作。中國與美國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在當下的國際秩序中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競爭不可避免。眾所周知,美國國內已就加強應對中國崛起形成了新的跨黨派共識,壓制中國對美競爭力的過快增長是今後一二十年的基本方向,但競爭不是衝突,中美兩國共贏利益甚多,可深入合作的方面也比比皆是。短期來說,中美應拋棄無謂的政治化鬥爭,用科學務實的態度逐步落實在新冠疫情防控層面的具體合作,包括疫苗如何普及接種、醫療資源如何保障。長期來說,後疫情時代的新冠病毒溯源工作和全球範圍內的公共衛生危機如何建立國際應對體系,都是兩國可以深入探討的部分。另外,如何恢復經濟活力與經貿往來,是美國之急也是中國之需,我們大可以在矛盾處各退一步,在雙贏處更進一步,抓住時機讓中美關係重新“活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