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珈健。(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高雄1月7日電(記者 高易伸)RCEP今年元月正式上路,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珈健6日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RCEP會吸引國際資本朝區域投注佈局,當會員國之間密集互動,各關鍵保護產業開始鬆綁管制後,就會產生重構生產鏈的作用。台灣目前亟需一個有制度性及約束力的區域經貿架構,如果長期無法加入,僅依賴美日等大國善意會有危險。
張珈健也提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後期美國已開始建構屬於自己的生產鏈集團;中國也有自主實力搭建相關生產腹地。RCEP的創造與上路在短期內雖不至於產生太多經貿增強效果,但對國際資本及廠商搬遷有很大影響。
張珈健,1982年生,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政治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後研究員、台大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金融政治、戰時財政金融動員體制、美中貿易戰、亞太區域主義、東南亞研究等。
對於當前亞太經貿局勢,張珈健說,RCEP上路前,各會員國間的相互關稅都已很低,只是RCEP在很多產業別的例外保障上排除了國家保障、產業安全、智慧財產權或生產鏈、勞工保障等相關“科技部”分,RCEP的關稅減讓表附錄多達1千多頁,這在國際經貿談判上是非常少見的。RCEP上路後短期內所創造出來的關稅減讓效果或貿易增強效果是有限的。事實上,台灣產業目前所面臨的壓力還是反映在美中貿易競爭上。
張珈健進一步說,產業鏈的移轉早在特朗普後期就已開始,拜登上台後不過是延續特朗普的政策。美國很明確朝“跟中國斷鏈”的趨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