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2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美國總統拜登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先後到訪中東,引起各方關注。
拜登的中東行程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以及沙特,普京則到訪了伊朗,與土耳其總統和伊朗總統舉行峰會。不過在7月21日,普京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也通了電話,討論在“歐佩克+”機制下加強合作的重要性。
這通電話很難不讓美國“眼紅”,因為在六天前,拜登在沙特訪問時還希望能夠與該國就石油生產達成協議,但未就此獲得沙特方面的具體保證。其實,早在拜登訪問中東之前,就有不少媒體分析指出拜登此行的功利主義目的,為的是重新爭取中東盟友的支持與配合,尤其是能源供應,以抗衡俄羅斯。但在其訪問之後,國際輿論卻盡是譏諷和嘲笑。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劉中民教授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撰文指出,拜登此行不僅未能完全實現為制裁俄羅斯尋找油氣產能、調整和鞏固盟友體系、建立“中東版北約”和“中東防空聯盟”、挑撥中東國家排斥中俄等完全一廂情願的私利目的,而且在石油增產、人權和價值觀、排斥中俄等問題上直接遭到沙特等中東盟友的婉拒和批評,這在歷屆美國總統訪問中東的歷史上恐怕還是第一次。
美國媒體不僅對拜登失敗的中東之行進行了大量報導,對普京的中東之行也“格外關注”。澎湃新聞注意到,彭博社、《外交政策》、《華盛頓郵報》等均已“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減退”為主題進行了報導。就普京訪問德黑蘭期間雙方會晤的主要內容,美媒則總結稱“俄羅斯正推動建立‘反西方聯盟’”,美國《新聞周刊》7月20日報導還援引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安德烈•科爾圖諾夫(Andrey Kortunov)的話表示,此次訪問對普京個人來說很重要,因為在俄羅斯受到國際制裁的影響下,克里姆林宮“不想讓自己在國際上被孤立”。
有趣的是,據《紐約時報》21日報導,俄羅斯議會議員兼電視主持人葉夫根尼·波波夫在評論普京訪問伊朗時則採用了另一種表述。他稱兩國希望形成一個“正直軸心”。報導指出,葉夫根尼·波波夫此言是在嘲諷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此前曾將伊朗、伊拉克和朝鮮稱為“邪惡軸心”。
俄羅斯塔斯社則從另一視角報導了普京此次的訪問,報導援引專家的話稱,普京對德黑蘭的訪問反映了俄羅斯外交政策優先事項的變化。德黑蘭作為莫斯科的夥伴,其重要性無論是在經濟層面,還是在軍事政治和地區層面都在上升。因此,普京此次德黑蘭之行具有標誌性意義,並發出明確的信號——新的地緣政治現實正在形成,必須以某種方式加以重視。
媒體對拜登與普京的中東之行各有或客觀或主觀的立場,各方也自有判斷。劉中民指出,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曾經一落千丈,但是近年來,俄羅斯利用敘利亞危機和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重返中東。目前,俄羅斯在安全、軍購、能源、反恐領域與中東國家有很多合作。即使是俄烏衝突爆發後,包括以色列、沙特在內的很多中東國家都沒加入到美國制裁俄羅斯的陣營當中,更多展現出一種中立姿態,這也充分彰顯出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