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東杰。(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1月6日電(記者 方敬為)中美軍機去年底在南海空域近距離交鋒,引發話題,外界解讀或與中方力推“南海行為準則”有關。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東杰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不全然,他認為,主要還是中美雙方為了測知紅線所做出的舉措,當然背後一定有政治目的,但面對南海區域衝突風險攀升,兩強在戰略上更有確知紅線的必要性,才可望達到避戰或備戰目的。
蔡東杰,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日韓總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並擔任中華當代兩岸學術交流協會理事長等職。
美軍印太司令部去年12月29日指,一架中國殲11戰機,21日在南海上空進入一架美國空軍RC-135偵察機6米範圍內,做出迫近動作。解放軍南部戰區昨天12月31日也發布視頻反控,美機才是危險接近。中美軍機在南海空域近距離交鋒,各界關注。時間點正好在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4日訪華之前,有解讀認為,或與中方力推“南海行為準則”有關,雙方都在南海展現強勢,各自對南海諸國釋放訊號。
對此,蔡東杰表示,中美在南海的軍事動作背後某種程度當然有政治動機,南海行為準則的推動可能有所關聯,畢竟北京若有意早日促成,釋出一些強而有力的訊號是可能的,美方自然也不能示弱。不過,他更認為,中美雙方主要還是在測知南海區域彼此的紅線所在,因為南海畢竟是所謂的“高風險火藥庫”,確知紅線才可避免火藥庫被引燃。
蔡東杰提到,目前包括東海、台海、南海都是爆發衝突的高風險區域,也就是現在常聽到的“三海問題”,國際間都知道三海存在可能爆發衝突的機率,可是對絕大多數國家的理性來說,還是要盡量迴避衝突,另外也必須要能夠預判衝突,所以首先釐清那條紅線很重要。例如,在台海方面,北京就直接明白告訴美國,台灣問題是不可逾越的紅線,言下之意勸告美國不要測試了,就是這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