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在展開對華外交,追求“有管理的競爭”,“避免競爭滑向衝突”的過程中,美國“鷹派”多有詬病。有人批評拜登政府追求對華“大國共存”的戰略,認為這將導致失敗或投降主義,暗示應當對華追求“政權更迭”。前議員加拉格爾最近就在《外交事務》上寫過這樣的文章。
沙利文明確表示不同意加拉格爾這種“在華盛頓相當突出的思想流派”的觀點。他認為,在未來幾年,華盛頓將會就如何與中國競爭出現辯論,有的人認為競爭沒有終局,只能保持穩定的競爭狀態;有的人認為要通過競爭謀求推翻中國執政黨。
此時布雷默插話:美中之間之所以承認雙方可以進行有管理的競爭,並在合作方面有所進展,是因為當今美國政府的觀點是,美國終究不會試圖改變中國的政權。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變化,中國的立場也將大不相同。沙利文回應說:那勢必引起相當劇烈的反應,將會出現相當大的不穩定。
即便同是拜登政府內部處理對華關係的高官,布林肯的態度與沙利文也有所不同。布林肯最近兩天也分別接受《外交事務》和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會長弗洛曼的訪談,總結其當國務卿四年的“對華外交遺產”時,大談美國如何強化盟友關係,在台灣等問題上一起對華施壓。布林肯最近還把將中國與俄羅斯、朝鮮、伊朗同列為“軸心國”。
地緣戰略風險專家布雷默似乎對布林肯的說法不以為然,他以中國近期在中東問題上表現低調為例,問沙利文:美國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努力將中國視為一個希望擁有更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的國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