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春茹嫁來台灣,學會感謝周邊的人,趙佩玉老師(左)開導她最多。(中評社 黃文杰攝) |
她記得,剛嫁來台灣的陸配,人生地不熟,有很多“功課”要學,一來要生育小孩,又要侍奉公婆,沒有合法身分證,找工作又受到排擠,只能“伸手”過生活,一遇到挫折,淚流滿面想家人、想回故鄉,多次衝動下,轉身就到桃園機場,飛機從台灣到香港又到北京,接著轉機到內蒙古,又要花一小時交通接駁,千里迢迢回到老家,天已經黑,眼淚也已經快流乾,但逃避不能解決問題。
說著說著,牛春茹突然伸出手來解釋,同樣是伸手,可以選擇手心向上,也可以手心向下,差別就在於自己的心態。
台灣很多陸配家庭,夫家可能社經地位不這麼理想,必須仰賴外界協助或關懷,牛春茹就會告訴陸配,雖然生活條件再忙再差,也要設法抽空去參與或幫助別人,道理很簡單,
她說,可能一時迫於經濟上的無奈,必須伸手接受補助,但不能因此自怨自嘆,坐著等別人來送餐、送物資,反倒要主動去詢問,是否可以讓自己幫忙清洗或打掃。
中評社記者驚訝,這個助人道理,是她從小的家教養成?或是來台灣才慢慢領悟?牛春茹不避諱,剛開始就是“一邊伸手,一邊怨嘆”,最受不了別人有意無意的歧視,好在接觸了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以及服務據點老師趙佩玉的導引,慢慢修改自己的想法與觀念,清楚知道,如果不跨出去,生活圈會愈來愈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