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清華大學圖書館曾舉辦釣魚島珍貴史料展覽。(圖/台灣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
中評社新竹8月29日電(記者 黃文杰)追溯老保釣運動,1971年9月在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Ann Arbor)舉行的國是大會是很重要里程碑,釣運從此不僅左右分裂,還發展出“第3條路線”,在威權體制下的台灣,提供民主自由發展必要援助,這對於研究社會運動的學者專家,是很有趣的題目。
我們透過台灣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的協助,找到當年出刊的"安娜堡國是會議記錄",相隔40年後,小心翼翼翻開泛黃的封面,細讀編者的話,有段話今日讀起來很有啟發。
“我們知道,保釣運動從保土愛國發展到今天的統一中國,並不是受某方滲透控制,而是留學生們在參加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從認識的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的必然現象,國是大會恰好是這兩個階段中轉折點。”
台灣清大圖書館整理林孝信口述歷史,也提到這段。
釣運分成3個不同路線:“左派”人士將保釣寄望於正要與美國建交的中共政權;“右派”成立“反共愛國聯盟”,捍衛國民黨政權;部分對國民黨政權失望的保釣人士則把 關注的重心放在台灣內部,形成釣運的第三條路線。
第3條路線積極關懷台灣民主運動及台灣的社會運動。其中較重大的活動有:拯救陳明忠事件(紐約時報刊廣告,示威遊行)以及其他人權迫害,關注台灣鄉土文學,出版鄉土文學專刊、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出版《民主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