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齋明寺旁種植的櫻花已經盛開。(中評社 黃文杰攝) |
護戒牒簡單說,就是出家受戒後,寺廟頒發的證書,這張時間紀錄是1928年,尺寸一比一,沒有放大,但證書相當大張,有別於現在戒牒,尺寸天壤之別,戒牒也說明,齋明寺與大陸寺廟的關係密切。
日據時代實施皇民化,有意摧毀台灣寺廟與民間宗教,齋明寺因應可能被毀壞,聯繫到日本曹洞宗,爭取成為在台聯絡寺廟,齋明寺後來因此躲過劫難。
齋明寺在正殿佛像神龕牆壁上,左右各有類似花朵的寺徽,與日本曹洞宗當年頒發的證書,證書上也有同樣徽樣,說明當年為了躲避摧殘保住寺廟,所做的努力。
江金曄說,古蹟本來經過長時間的演進,本來就有它的歷史,因此在整修過程都完整保留,沒有廢除或迴避。
翻開齋明寺歷史,最早是福份宮,後來改稱齋明堂,代表著進入齋教傳承的時代,約從第二代黃士琴(普瑟),再經第三代胡阿九(法號普惠),再經第四代江連枝(法號普梅)、第五代江澄坤(法號普乾)等共四代,時間歷經同治12年到昭和12年(1937)共約六十餘年間,1938年因應時勢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改為齋明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