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清華副校長馮達旋 憂台灣事事太自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10 00:35:08


台灣清華大學資深副校長馮達旋表示,台灣到底怎樣去看世界?要有策略步驟。(中評社 黃文杰攝)
 
  做任何事都應該有策略與步驟,可惜的是,台灣比較欠缺就是面對壓力,決策者必須回應,接著又有其他壓力湧現,又必須不斷妥協修正,這就好比公立大學開放大陸本科生,一樁美意到最後因為屈就各方壓力,沒有長遠的配套措施,推動起來就看不到成效。這在對經濟發展策略也看到類似的徬徨,是否也連帶使得學生也出現徬徨。不得而知。
  
  馮達旋語重心長說,亞洲各個國家都在思考,怎樣與中國大陸及印度,用怎樣態度建立長遠的關係?所有國家在亞洲都在問這個問題,怎麼跟中國大陸、印度發展關係。他說,台灣某種程度享有好處,就是同文同種,可惜有政治分裂的因素給牽絆住,但應該跳脫藍綠與政黨輪替,好好想想,台灣的策略在哪裡?

  馮達旋日前剛去馬來西亞招生,意外看到,台灣在推動國際化遇到的瓶頸,很不幸的是,台灣幾乎事事都是以“台灣自我”的方向去進行,同時也似乎不了解到時代改變來考慮問題。馮達旋說,他自己是“美籍華人”,通常不會有人稱他是“華僑”,港澳回歸大陸之後,也不曾喊港澳學生為“僑生”,唯獨對於馬來西亞籍的華人,還是以“僑生”模式來統一辦理招生,這顯然是毫無意義,還可能限制學生想進入心目中的學校。

  他說,當然,“僑”有它歷史的存在需要,尤其早年孫中山到南洋向華僑募款,當時背景是英屬或法屬殖民地,根本不是國家,當地華人無法取得身分,稱“華僑”是合理。

  問題是時代正在改變,“僑生”與“外籍生”在申請台灣的學校,辦法是否要調整?對華裔或非華裔的招生策略要更明確,政策也要重新想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