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昊田分享他在台灣的學習服務經驗。(中評社 黃文杰攝) |
聶昊田說,他認同馬雲通過基金,推動年輕人的成長,最終目的應該讓年輕人的生命更豐富,不只是給年輕人錢就結束,而是這個錢,所帶給這位年輕人有多少的成長值。
他相信馬雲不是很看重年輕人怎樣花這筆錢,而是看重這個錢可以給年輕人帶來什麼,“因為這個錢可以給你改變什麼,這很重要”。
來台灣讀書一個學期,時間雖然短暫,但也應該看出兩岸年輕人的想法差異。
“台灣年輕人的機會多?還是機會少?”
聶昊田說,其實從受教育機會來看,絕對台灣比大陸來得大,台灣的大學數量一百所,台灣有2千萬人,平均約廿萬分之一,大陸絕對沒有這麼高。
對於工作機會,聶昊田說,自己不是很清楚,因為世界前五百強,大陸與台灣都有企業擠入,“機會是要靠競爭,不是多或少”
他認為,說大陸機會多,但別忘了,大陸人口有13億,如果台灣機會少,但台灣教育機會多,可以受到更多教育機會,往往變成更強大。
至於兩岸年輕人彼此的認識,聶昊田說,他從吉林來台灣之後,變得更清楚,但如果說,兩岸年輕人彼此認識是“空白”,也是不可能,畢竟網路時代,信息或新聞互通。
聶昊田說,至於兩岸年輕人,對工作、生活、人生軌跡,對彼此了解,不是這麼明朗,還是多了解,才有助於化解誤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