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林博文語中評:兩岸學生交流永遠不嫌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26 00:11:20


新竹玄奘大學副校長林博文開幕致詞。(中評社 黃文杰攝)
 
  接著上了大學,會關心也會想知道,華人圈這個產業的最新趨勢,也會刺激學生想到世界走走,這時“空檔年”(Gap Year)就可以派上用場。

  林博文認為,在歐洲,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當新鮮人之前,有一段“空檔年”(Gap Year),讓年輕人花半年去打工度假,台灣學生可以到大陸或其他國家,有助於國際移動能力的培養。

  被問到台灣學生住慣了“舒適圈”,總是不願離開“舒適圈”,不願意接受挑戰,該怎麼辦?

  林博文強調,從教育學習理論來看,通常是要先具備強烈的學習目標,就會驅動學習意願,不可能“為了移動而移動”,也不會是“為了參訪而去參訪”,先透過作品交流或以文會友,逐漸釐清學習目標,台灣學生或年輕人當然有意願,想在大中華圈或華人社會,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何謂國際移動能力(global mobility)?他表示,在“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時代,由於資金、科技、資訊、文化、人才的快速地跨國流動,全球(global)與在地(local)的互動性,越來越強。世界各國都處在一個既競爭(competition)又合作(cooperation)的狀態,這兩者的辯證關係,透露了以合作為競爭基礎的事實,但也弔詭地透露,沒有競爭力就無法與人合作的權力關係。

  他指出,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反映上述“國際化”現象,因此各國高教莫不把國際化當作學校發展重點,希望培養學生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因此積極透過各種手段策略,與各國友校建立國際合作關係,選送學生出國進修實習,透過交互培養或共同訓練,以增強學生的跨國交流學習的經驗。也同時大量招收外國學生,企圖創造“校園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以培育學生國際化的素養與國際移動的能力,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有助於培養國際移動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