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左一)在“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為觀眾逐一導覽解說,吸引觀眾駐足欲罷不能。(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 |
“殖民海桑”精選與甲午、乙未相關的書畫、文獻與地圖30餘件,呈現日本治台官僚的心態觀點,以及台民士紳面對戰爭與台灣被割讓的心境轉折。
楊儒賓指出,代表日方締結馬關條約的伊藤博文,其多件書法作品當中,已經捐贈給新竹清華大學校方典藏的“台灣七律三首”最為珍稀。
可惜因尺幅極大,受限於展場空間有限,此次無法展出真蹟。
這是伊藤博文於1896年巡視台灣時,手書的作品,字裡行間展現顧盼自雄的豪氣,自是不在話下。
伊藤博文與台灣有關之書蹟,另有“大纛揚揚行書七絕條幅”、“際會風雲楷書七律條幅”與“七州風景草書七絕條幅”於現場展出,皆透露節旄入台的意氣風發,以及“皇威今已及台灣”的嶄新氣象。
“烽火尺牘”展出日本、清廷雙方當事者的書札與明信片共7件文物。
除可透過信封上所署地址之寫法,呈現戰爭過渡期間多元繁雜的面貌,更可藉由戰事相關重要人物的信函,貼近關鍵歷史人物的心境。
好比就任“台灣民主國”總統的唐景崧,於1895年6月初日軍兵臨台北城之際,從滬尾乘船倉促離台,寫給賢婿介侯的信件:“台事遽壞,苦心為人莫諒,從此入山不問世事,亦殊清靜”,從中可見其心緒之無奈。
李經方在李鴻章於議和期間遭日人小山六之助槍擊後,寫給東京大學南摩綱紀教授的信件中,亦有“經方隨侍東來,碌碌無節,唯冀邀天之福,和局早成,得與明公重話契闊耳”之語,不難想見他期待早日卸下重任的心情。
而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於1895年11月寫給松田芳次郎的信件,則有“煽動頑愚土民,以抗王師”的措辭,此時正逢台灣平定之際,也是相當貼近歷史現場的描述。
楊儒賓表示,2014年初他將收藏的部分文物捐贈給清華校方典藏,此次則展出許多和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相關的珍貴文物,從學界研究的角度來說,清華“已經取得甲午與乙未的入場券,尤其是乙未抗日更擁有發言權”,期待校方籌建文物館的目標能夠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