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雄三飛彈擊毀的翔利昇漁船。(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記者 束沐分析報道)520後,兩岸關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如何概括並預測當下以及今後的兩岸關係形勢?7月1日發生的台軍雄三導彈誤射事件,為我們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視角。那就是:兩岸關係的“冷和平”與“熱對抗”狀態之間,僅僅一步之遙。
520前後,針對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不少專家學者都給出了預測,有的說是“冷和”,有的說是“冷戰”。不管怎樣,“冷”是關鍵字。不過在當時,專家們普遍預期,從“冷和”演變到“冷戰”會經歷一個過程,而從“冷戰”上升到“熱戰”,則又是一個質變的階段。果然,從蔡政府上台之初的一系列言行來看,雖然兩岸關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壓力與負面影響,但最起碼,這種“冷和”狀態其實是不少民進黨人所樂見的。
然而,雄三事件一爆發,不僅讓兩岸各界觀察者震驚,更重要的是,這起事件再次警醒了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核心事實:第一,兩岸的政治、軍事敵對狀態客觀存在、越拖越久,且迄今無解。第二,“台獨”是對台海及亞太區域和平穩定的首要威脅、也是最大威脅;“台獨”是戰爭的導火索,當“台獨”與權力結合,那麼和平就將被戰爭的幽靈所吞噬。
因此,上述核心事實讓我們認識到,兩岸當前的“冷和平”其實是各方給“熱對抗”持續不斷“澆水降溫”的產物。
首先,“熱對抗”是兩岸關係的本質屬性,兩岸的敵對狀態在1949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始終存在。台灣雖然號稱“已放棄反攻大陸”,但針對中國大陸的軍事戰備工作一天都沒有鬆懈,美國對台軍售案更是每位美國總統任內的“保留節目”,而大陸則有《反分裂法》作為使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後底線。在這樣的背景下,雄三這顆“熱導彈”便是兩岸關係“熱對抗”本質的真實寫照。
其次,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的主旋律。大陸需要改革開放的穩定環境,台灣需要鞏固“經濟起飛”的成果,兩岸交往後衍生的事務性問題也亟待規範。於是,儘管兩岸認識到雙方的敵對狀態並沒有終止,但雙方均不願意看到兩岸真的展開“熱對抗”,進而對各自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重創。這才有了1992年兩岸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對“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汪辜會談以及2008年以來兩岸協商與交流常態化、制度化的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