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慰孤為中評社整理的重點。(中評社 黃文杰攝) |
|
傅慰孤。(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他分析,高教機在戰時可以遞補低層次的作戰運用,可以投彈也可以當攻擊機,是以IDF的基礎做調整,本身就有IDF模型風動力學,測試就少很多,理論上可以自製出來,他認為大陸根本不擔心台灣發展新一代攻擊戰機,因為現階段台灣“做不到”。
怎樣看“國艦國造”。
他告訴中評社,當初海軍提議要發展潛艦自製,雖然不同軍種,但仍舉雙手贊成,畢竟發展潛艦有戰略效果,若大陸封鎖台灣港口,我們也在大陸主要港口丟水雷,大陸也成功掃雷,但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水雷,心理的威脅依然存在。國際船隻要進港就要增加保費,20多年前就建議,海軍可以潛艦自製。
傅慰孤說,海軍也是犯同樣毛病,對於自製武器性能沒有信心,過去台灣向荷蘭買過,但現在買不到,荷蘭當時也建議台灣“國艦國造”,只要找退休工程師當顧問指導就行。
他記得日本約有16艘潛艦,日本有自己的潛艦生產線,每生產一艘淘汰一艘,或許第一艘與最後一艘,性能已經不一樣,但國防科技能力永遠留在自己手上。
傅慰孤分析,不論“國機國造”或“國艦國造”,同樣都要面臨兩岸關係要搞好,因為兩岸關係好,大陸甚至可以來買台灣的高教機,因為大陸航空學校更多,教練機需求也多。
他說,只要大陸不阻擾,能賣到東南亞及歐洲,市場就打開,生產線就熱了,兩岸關係不好,高教機賣不出去,“國機國造”就是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