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學群助理教授曾詠青。(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6月15日電(記者 黃文杰)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學群助理教授曾詠青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大陸積極成立不少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成功招募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不過她建議“媒合”也很重要,不能台青自己搞自己創業,要懂得吸納大陸伙伴與能量,台青陸青一起合作,創業落地才能真正成功。
曾詠青,新竹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曾任新竹清華大學EMBA副主任、兼任助理教授,過去曾在大陸廣東江門擔任台資企業副總長達9年半,兩岸經驗豐富,現在是元智管院科技管理學群專任助理教授。
元智管院舉行《創業行銷》成果發表會,有學生跨海挑戰成都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有學生透過淘寶網等網路行銷,創造年營業額200萬的佳績。
他們的指導老師是曾詠青,曾在大陸工作,底下有400、500名大陸員工,這次開《創業行銷》課程,也鼓勵學生參加成都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中評社問,大陸成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從選址趨勢來看,明顯呈現自沿海向內陸增加;投資人雲集的北京和上海,台商群聚的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省市,都有7個以上基地被授牌,江蘇更高達10處,台灣年輕人是否感受大陸善意?
曾詠青認為,如果台灣的孩子到大陸創業,以外來者角度來看環境,確實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尤其從台灣到大陸,因應環境的變化,自己要學會調整與改變。
她告訴中評社,台青組團到大陸投入創業,要學會如何吸納大陸的能量,才能做到兩岸真正創業合作,不是台青在大陸有台資協助,或許可以支持一段時間,但靠什麼維持?
曾詠青以“過來人”身分,認為扶植創業,當然希望看到創業“最後一哩路”,也就是創業成功,關鍵在於要真正“落地”,台灣年輕小朋友到大陸投入創業基地,到底有沒有想好自己的未來?如果沒有想清楚,可能去了大陸忙了三年、五年,就打退堂鼓。
她說,台灣年輕人到大陸創業,或許心想自己20多歲,還有無限可能,不急著落地,不容易堅持下去,就容易失敗,如果有媒合管道,吸納大陸人才伙伴與能量,一起合作,繼續經營這個商業模式,創業才能萌芽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