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正著手進行“高等教育深耕計劃”(草案)
,裡面提到台灣高教環境及挑戰。(中評社 黃文杰攝) |
|
郭台銘轟蔡政府無效率,王立文認為,人才培養是關鍵。(中評社 黃文杰攝) |
王立文告訴中評社,只要領導人是好人才,就不會僵化,因此郭台銘說出“如果非必要,他未來不會回台”,不完全是政治問題,這是社會與教育環境有關。
他引述“教育部”正著手進行“高等教育深耕計劃”(草案),裡面提到台灣高教環境及挑戰,歸納出六個面向,可以先分成兩大區塊,最後六個堆疊。
第一塊是:在地連結的期待(底層)、產業創新的需求(中層)、教學現場的翻轉(高層),第二塊是:公共化的訴求(底層)、國際化的挑戰(中層)、大學同質化的隱憂(高層)。
王立文告訴中評社,台灣的公私立大學如何避免同質性?要先知道自己所在位置,怎樣跟在地連結,了解在地產業,甚至帶學生到產業學習,教學現場可以翻轉。
他以郭台銘的鴻海為例,企業廠區分布在台灣各縣市,周邊大學可以進行連結,甚至進行教學,不是企業與地方學校脫節,培養的人才也符合企業需求,社會也接受企業。
王立文表示,郭台銘這次不滿的是,台大癌醫輻射科學暨質子治療中心興建核准太沒有效率,但相信癌症研究會跟台大綁住,不會丟掉,在地連結及產業創新需求。
他說,林百里說要留在台灣,這印證了台灣還是有人才,台灣的教育產業應更開放給各國人才,台灣高教的水平不低,又具啟發性,又用中文,合乎世界潮流,不用管世界大學的排名,把學生培育成有實力的人才,自然“國力”強盛。
王立文告訴中評社,只要能讓台灣成為留學生嚮往的地方,即可“小而強”,少子化的高教問題,也迎刃而解,將台灣打造教育強“國”,符合孫子兵法“上兵伐謀”的高明戰略,整個執政方向也受到人才轉移,會看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