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欽春。(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7月14日電(記者 黃文杰)台灣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陳欽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對於爭取台灣青年赴大陸交流,手法愈來愈有彈性與軟性。尤其進入實質交流,一起生活與研習,不可能用假象或樣板來矇騙,大陸是上升國家,教育也是上升,學生交流回來台灣,多半感嘆:“大陸其實沒有想像這麼差”。
陳欽春,1967年生,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研究專長在行政學、民意調查、社會資本、政策行銷。
中評社問,怎樣看大陸積極爭取台灣青年赴大陸求學、就業與交流,尤其暑假期間,給予台青更多實習與工作機會?
陳欽春告訴中評社,兩岸最大問題是政治停滯、民間交流,大陸過去對台政策,認為還是黨政控制,因此集中在政商交流、民間沒有交流,後來察覺年輕人跟大陸愈走愈遠,開始全面檢討,彈性愈來愈好。
他說,政治可以不跟台灣談,但民間交流更軟,或許有人認為,民間哪裡有動?好比“陸客不來,陸生減半”,嚴格說來,這部分應該算是“政治”層面,實質交流很多。
陳欽春解釋,大陸頂尖學生不會來台灣讀書,頂多是中段學生,也是抒解大陸高教壓力,因為台灣教育算是賠錢賣,基於兩岸情感,過去放很多陸生來台讀書,現在作法更具彈性,台灣有什麼困難,就幫你來解決。
他告訴中評社,好比台灣的博士生沒有工作機會,大陸就歡迎他們去教書,台灣高中生想讀大陸的大學,就把申請入學的學測成績,從“頂標”改成“均標”,這會造成教育震撼力。
陳欽春指出,台灣高教面臨少子化,為了搶學生,幾乎是“討好教育”,根本學不到東西,畢業又只能拿2萬2千元,台灣年輕人對於未來只有不確定與挫折感,對於大陸語言通、距離近,又有工作機會,自然有吸引力。
中評社問,年輕世代通常被視為“天然獨”,他們對於大陸高教不會排斥嗎?
陳欽春解釋,所謂“天然獨”只是因為課綱被限制,沒有大中國教育,加上從小就在台灣長大,但是這個“獨”,絕對不是民進黨想要灌輸的“敵對”觀念,想要操弄仇視與切割,這群小孩從小所受教育,就是“中華民國”,擁有自己土地政府與軍隊及繳稅,這群“天然獨”,不等同“台獨”,嚴格說來就是“認同現狀”。
他說,大陸對台政策作法會愈來愈有彈性,民間基層交流,愈來愈密切,就是建構主義的“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民進黨喊要完全切割,恐怕更不可能,不見得小孩會被民進黨控制,民進黨不用太高興,“天然獨”不見得就是“台獨”,國民黨也不用太悲觀,要回到現狀。
他認為,國際情勢就是這樣,誰跟我的語文及文化比較近,誰對我比較好,只要這地方水準沒有比台灣差,可以當作未來工作升學機會,誰會拒絕?這種觀念就好比去上海北京,跟去台南高雄一樣。
陳欽春舉例,暑假其間,台灣青年留在台灣與到大陸實習,兩者相當愈來愈遠,台灣企業擔心年輕人做錯事,寧願坐在辦公桌,不敢真正交代做事,大概只剩下倒茶水等工作,挫折感很大,反觀台灣青年到大陸實習,真的安排去實際環境體驗,這群人回來台灣會思考,大陸也沒有這麼糟。
他說,兩岸若真正進入民間實質交流,如果有人質疑,那是假象或樣板,那走到街道就看穿,可以說是統戰,問題是很多兩地大學生交流,一起讀書研討,視野跟著不一樣,很多學生還不想回來,認為那裡的大學也不比台大差。
陳欽春說,大陸是上升國家,教育也是上升,就像當年台灣經濟起飛,學生搶著替老師或企業工作,沒有薪水也無所謂,因為看到希望。
中評社問,兩岸民間交流部分,蔡政府執意要對大陸學者來台進行嚴格審查,是否有效果?
陳欽春告訴中評社,這種作法只能說是報復手段,禁止交流,說“切”很容易,心態上誤以為,只要限制幾個大陸學者官員不來台灣,就達到懲罰,事實上,要知道現在許多副部長級都是30幾歲年輕人,身份上也是學者教授,台灣對這些人資料是空白,重點是這批人,未來都可能領導大陸,這樣的嚴審限制,會有多大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