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電/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亞洲行備受國際社會矚目。在南海議題方面,相比中國與東盟處理南海事務方面的凝心聚力,中國與越南、中國與菲律賓保持著雙邊關係發展勢頭方面的良好互動,美國作為南海區域外力量,其對南海局勢的把控能力已不如以前,在很多方面似乎也力不從心。一些觀察人士甚至據此斷言,美國在南海“大勢已去”。果真如此嗎?筆者以為,事情遠非這麼簡單。
首先,美國不甘於也不會輕易“撤出”南海。有別於奧巴馬政府將南海作為其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抓手,特朗普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調門和聚焦度有所降低,這一方面是因應於其“美國優先”的施政總綱,另一方面是國際熱點問題的轉換,朝核、伊核問題等被擺在了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最醒目的位置,總體上體現了新的美國決策層在戰略思維和取向方面的偏好。但這並不等於美國要將在東南亞多年苦心經營而獲取的權力拱手相讓,尤其是讓中國順勢來填補這一權力空缺。
特朗普政府最近提出的極具雄心的“印度洋-太平洋”概念,既像是之前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擴大版,也像是美國“印太戰略”正式推出前的試水。南海素有亞洲“地中海”之稱,作為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要衝,堪稱印太地緣大棋盤上的“棋眼”。美國要推進新的亞洲戰略,豈可能對這一區域失去影響力乃至掌控力?美軍一而再地變本加厲實施所謂南海“航行自由”行動就是明證。
其次,美國在地緣博弈方面縱橫捭闔、輾轉騰挪的能力有目共睹。誠然,美國當前在南海區域“失勢”不少,但我們切不可因此就低估美國戰略反思和自我修復的能力。類似的例子自二戰以來不勝枚舉,很值得總結和借鑒。
此前,奧巴馬政府崇尚“巧實力”戰略,借在南海大打紛爭牌不斷“消費”中國,一時間自以為計。殊不知最後卻用力過猛,硬碰硬“死磕”中國,其注定要為自身戰略戰術上的偏執和自命不凡付出代價。現如今,特朗普政府實施“戰略收縮”,將目光更多投向國內,把解決國內問題作為施政優先選項,這未嘗不是一種美國版的“韜光養晦”和“休養生息”?假以時日,當美國自身“元氣恢復”,不排除在南海卷土重來,“製造”出更大的波瀾。
最後,美國在南海有著可資利用的長期“劫才”。有鑒於南海爭議的複雜性以及有關聲索國權利主張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短期內寄望於徹底解決南海問題並不現實,其注定是一個長期的解決過程,其間的波折、反覆在所難免。某種程度上,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在南海有著長期的、低成本的籌碼進行“打劫”。因此,中美南海博弈要風物長宜放眼量,切不要被一時的態勢所左右,我們經略南海依然任重而道遠。(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