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交流30年 不信“回家”長坎坷
http://www.CRNTT.com   2017-11-21 12:06:08


  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電/生要奉上一杯茶,死要敬上三炷香。身為人子,這是人性中最大的需求。但是在30多年前的台灣,這卻是逾越雷池“通匪”的死罪。

  近日,台北一場“兩岸交流30年紀念會”上,從沈陽嫁到台灣的李采恩說:“我特意帶著我9歲的兒子來,就是想告訴他,你現在想見姥姥就見姥姥,這是很多前輩用痛苦、呐喊、豁出命爭取來的。”
  
  李采恩口中的前輩,是當年數十萬名有家歸不得的老兵(大陸籍退伍軍人),是所有同情、幫助、與老兵站在一起衝破“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天條”的人們……

  想家 撬動兩岸堅冰

  無論何時何地,說到台灣的老兵探親,不會錯過1987年3月28日,老兵何文德在台北“幸安國小”的那段呐喊:“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 

  楊祖珺在“兩岸交流三十年紀念會”上發言。

  當時在場的楊祖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那個時候,不容易啊!”楊祖珺當時所在的《前進》雜誌社,成為返鄉探親運動的推手,1987年4月何文德任會長的“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成立,地址就在雜誌社內。雖然“我的父母在哪裡”是老兵們的集體痛苦,但楊祖珺回憶:“問一句‘老鄉,想回家嗎’卻等同於‘共產黨’。我們印了‘想家’的傳單,每一份傳單都是募款印的,何文德非常珍惜,每張都堅持親自送到老兵手上,但發傳單時被跟監被打被搶,我們就發動一些熱心的年輕人一對一地遠遠跟著發傳單的人,遇到情況趕緊往雜誌社打電話報信,我就守在雜誌社接電話……”即使這樣,何文德還是在彰化的“榮民之家”被痛打出門。有影像存證,何文德在台北的街頭,襯衫上噴著“想家”的大字,問聲:“老鄉,你想家嗎?”遞上傳單並一鞠躬。
  
  事隔30年,記者在台北重讀楊祖珺提供的當年的傳單,瞬間觸到那時的悲憤和鄉愁: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想回家,怎麼辦?你想念父母嗎?回家的時候到了!最脆弱的情感凝聚成最堅強的力量,戰勝恐懼與強權。

  當台北街頭有越來越多的人穿上“想家”的襯衫;當1987年的母親節,熱鬧的孫中山紀念館廣場,牽著幼兒的年輕母親和穿著“想家”襯衫的半百兒子站成兩排相對,無言展示母子分離之痛;當這些“老兒子們”一起合唱: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裡;經過那萬里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裡……“想家”兩字撬動了兩岸堅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