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湖陵寢正面口,黑色牌樓莊嚴。(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4月4日電(記者 黃文杰)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後,靈柩於同年4月16日奉厝慈湖賓館,停放於賓館正廳,但並未下葬,為了紀念這位中國國民黨總裁,當年政府特別配合賓館轉型陵寢,空間做了調整,包括入門處興建黑色大型牌樓,莊嚴肅穆。
慈湖土地原為板橋林家所有,1955年無償捐出予政府作為軍事戰備用地,實際上則成為蔣介石的行館。裡面有小湖,原名“埤尾”,1962年蔣為追念慈母王采玉,復命名為“慈湖”,行館落成於1959年6月13日,命名為“洞口賓館”,1962年10月31日,蔣介石親題“慈湖”兩字,刻製木匾一方,洞口賓館更名為“慈湖賓館”。
慈湖賓館在蔣介石逝世後,做了調整,賓館改為陵寢,整個空間做調整,最明顯是現在的公務門,門牌號碼“大溪區復興路一段1097號”,緊鄰省道台七線旁,建立大型牌樓。
過去還是“慈湖賓館”階段,避免受到人為干擾,在外觀上刻意保持隱密,沒有加裝任何辨識建築,一般人現在也不太容易分辨,竹林內還有一口小湖。
直到蔣介石逝世,靈柩從台北移靈到慈湖,全台民眾跪地哀哭,當年透過電視畫面會看到,靈車從蔣公陵寢”黑色大門駛入。
民進黨蔡政府上台執政,基於轉型正義,推動“去蔣化”,遇到慈湖陵寢潑漆案,兩蔣園區基於維安全面關閉,除了一般遊客出入的門封閉,公務門也再度關閉。
軍方表示,慈湖兩蔣陵寢,最快會在今年六月重新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