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黔滇旅行團”學生穿著土黃色軍服、草鞋,身背乾糧袋、水壼,在1938年4月28日步行抵達。(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 |
中評社新竹4月18日電(記者 黃文杰)由新竹清華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剛毅堅卓-烽火中的西南聯大”特展,17日至5月13日在新竹清華展出抗日時期師生身背乾糧、腳踏草鞋、行軍千里的珍貴史料,見證清華在戰亂中仍為國作育英才,培育出李政道、楊政寧等諾貝爾獎得主的珍貴歷史。
回顧百年校史,清華大學在對日抗戰時期,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一同遷往昆明,組成臨時的西南聯大,並譜出“未央歌”等動人故事,是校史中最艱難、也最傳奇的一段。
配合月底慶祝創校107年校慶,校方在旺宏圖書館一樓展出“剛毅堅卓-烽火中的西南聯大”特展,展出多項珍貴檔案、文物、手札,還搭建一座復刻版的西南聯大校門,讓師生們認識西南聯大精神。
新竹清華圖書館長林文源表示,清華大學最早是以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基金所設立,對日抗戰時期遷校至大後方,後因國共戰爭而遷台,在新竹建校,發展歷程與國難息息相關。此次展覽與對岸清華合作,北京清華提供相當多的珍貴史料,展後也將留下複製品,讓兩校的校史收藏更完整。
林文源指出,“湘黔滇旅行團”是此次展品的亮點之一。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教育部”即指示清華與北大、南開大學3校師生遷到湖南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同年底南京淪陷,一千多名師生再度奉命遷至雲南昆明。為躲避戰火,師生們分別乘車坐船,有些還繞道越南轉赴雲南。
其中兩百多名通過體驗的健壯男性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靠著一雙腿跨越3省25個縣城,通過常有盜匪出沒的湘西山區,為繼續求學而奔向昆明。
特展即日起到5月13日,展出多張“湘黔滇旅行團”學生穿著土黃色軍服、草鞋,身背乾糧袋、水壼、雨傘行軍的珍貴照片,還有一張行軍計劃圖,詳細規畫學生每日宿營及大休地點,從第一周每天只走20公里,逐漸增加到每天走35公里,一天僅吃早晚兩餐、休息40分鐘,終於在68天後抵達昆明。
長沙到昆明共1671公里路,他們就走了約1300公里,其他路程才是乘車或搭船,且邊走邊做田野調查,“湘黔滇旅行團”不只是西南聯大的傳奇,在兩岸教育史上甚至是全世界的教育史上都是創舉。
西元1938年4月2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共推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任常務委員會主席,主持校務。
梅校長為照顧學生,母親逝世都無法趕回奔喪,這些動人故事都在本次特展中呈現。
北京清華大學此次提供多件珍貴史料複製品供展出,包括西南聯大建校檔案,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的學籍卡,葉企孫教授批改李政道的考卷等。
另一件珍貴圖檔是西南聯大時期聞一多教授為朱自清教授所刻製的精緻印章“佩弦藏書之鈐”。
原來當時物資匱乏,通貨膨脹嚴重,教授的薪水也難糊口,聞一多一家八口,全靠他的一份教職收入,差點斷炊,不得已掛牌治印,靠著“絕藝”稍解困境。
展品還包括了不少西南聯大的校舍圖檔,除了圖書館和兩座食堂是磚木結構的瓦屋,其餘的學生宿舍、辦公室都是土牆搭建的茅草屋,可見當時生活條件的困苦。
西南聯大運作了8年,期間共培育出2千多名畢業生,直到抗戰勝利,西南聯大才解散,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分別遷回原址復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