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錦徽。(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5月14日電(記者 黃文杰)針對大陸宣布31項惠台措施,放寬台灣同胞到大陸證券、期貨、基金管理公司工作的考試門檻,台灣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葉錦徽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人才能夠流動是最好,也只會往好的地方流。令人隱憂的是,台灣的人才出走若沒有引進人才平衡,台灣還剩下什麼?
葉錦徽,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經濟財務計量理論與應用、資產定價實證、投資與風險管理、資料支援智慧決策分析。
大陸國台辦今年2月28日公布,在台灣已獲取相應資格的台灣同胞,在中國大陸申請證券、期貨、基金從業資格時,只需通過中國大陸法律法規考試,無需參加專業知識考試。
葉錦徽告訴中評社,嚴格說來,台灣金融從業人員到大陸證券、期貨、基金公司工作,考試已非阻礙,以往台灣證照考照大陸承認,除非法規兩地不同、想到大陸執業才加考。
他說,金融科技(英語:Financial technology,也稱為FinTech)興起,很多事可以在網路或雲端完成,金融業最明顯改變,就是分支機構會減少,現有銀行員也要跟著金融科技轉型才會有出路,以台灣70萬金融從業人員來,曾經預估三分之一沒飯碗,20萬人怎麼輔導轉執業?這波惠台政策,是否加速人才“西進”?值得觀察。
葉錦徽表示,前陣子探討金融科技的發生及演變,人力是否真的被取代?各界看法不一,但是短期來看,不至於發生人力被取代,不過,台灣金融從業人員,若能藉此找到更好薪水,“人才出口”速度會加快。當初中國大陸的證券市場,很多都是參考台灣模式,期貨交易所制度、期貨商都是從台灣“整團挖過去”。
他說,台灣金融從業人員“登陸”不是新鮮事,兩岸商業與金融之實際來往與合作,早已日趨頻繁,尤其中國大陸證券交易所、證券商市場的規範進展相當快,挾著其高度成長之經濟實力、擁有之龐大資源,事實上,不只是對台灣開放,也對全世界開放。
葉錦徽說,今年四月,曾帶碩士專班到上海與香港兩地,看當地金融與外匯管制的衍變,兩岸三地法規,可能略有差異,市場參與者的形式也不同,交易心態也不同,不過,金融業屬於高度管制行業,最重要是看政府願景在哪裡,發展模式是否滿足金融活動蓬勃發展。
他舉鴻海集團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在中國大陸上市案,2月1日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送件,中國大陸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在3月8日晚間公告獲通過,期間過程只有36天,這是政策的大力支持,媒體才有“光速”通過來形容,反觀台灣與香港本質還是專業為主,但是不可否認,中國大陸金融市場成長快速,私募基金能量更是驚人。
葉錦徽關心還是人才。他說,現在大學生就業,跟20年大大不一樣,現在“學用落差”嚴重,更多大學畢業生,只想開咖啡店、烘焙坊或超商店長,不管是中文、企管、數學、電機等科系,都是這樣的選擇,這代表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引導未來就業是有限。
他以財務金融系為例,傳統舊思維認為,就是培養財務金融專業本科,畢業可以投入金融業,現在就讀科系是財金系,會財務金融也很有用,但會鼓勵學生跨系或多修其他學程,很多中大財金系畢業學生,跑去念新竹清華大學資工所,或者攻讀科技管理、智慧財產甚至設計領域。
葉錦徽分析,台灣培育的金融人才,基於同文同種,能夠到中國大陸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這就是台灣優勢,尤其香港金融人才,基本上排斥說普通話,未必都想去內地發展,這讓台灣金融從業人員,更有發展機會,當然中國大陸自己也培養不少高材生,也是人才高度競爭。
他認為,長期來說,台灣人才就是台灣的影響力,大量輸出到大陸,未必把台灣人才淘空,因為人才能夠流動是最好,也只會往好的地方流,重點是,若人才出走,沒有辦法引進其他人才來平衡,現在台灣的高中畢業生,也紛紛到中國大陸讀書就業,若沒有進入自己體系培養,培養人才又去中國大陸,試問,台灣還剩下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