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以“文化創新與青年擔當”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六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在廈門舉行(中評社 秦正陽攝) |
中評社廈門6月8日電(記者 秦正陽)6月7日,以“文化創新與青年擔當”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六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在廈門舉行。當天下午,兩岸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文化自信與青年未來”“網絡文化與青年擔當”“文化創新與青年機遇”等議題進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智慧的交流。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陳曉曉表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對不是僅建立在經濟與軍事的基礎上,而是中華文化的再現上。文化自信是兩岸文化認同最核心的源動力,青年作為兩岸關係中最活躍因素,大力搞好以文化交流為重點的各種交流活動,是打造新世代兩岸民運共同體的重要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博士生王曉笛指出,民族概念是可以被構建的“想象的共同體”,相對於父輩而言,當前兩岸青年的歷史包袱很輕,彼此之間沒有多大仇恨,是一個很好的結構性開端。接下來需要關注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建構出一套具有時代意義的價值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塑造新的群體認同。
王曉笛認為,全球化正為兩岸青年提供了一個共同話語空間。在全球化面前,兩岸青年面臨很多相似問題,存在相似困擾,這種共鳴或許可以成為新的歷史記憶的根基。當越來越大台灣青年選擇西進大陸,他們在參與兩岸時代連接的建構過程中,有助於強化他們的國家和民族認同,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生謝銀萍說,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內核是兩岸青年一代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民族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乃歷代先哲為之奮鬥的理想目標;“修齊治平”的人生價值,乃中華民族為人處世之行為方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乃構築中華民族精神核心之根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乃兩岸青年家國使命之擔當。當代青年應勇於遠離舒適區,重拾奮鬥之決心,勇擔創新之責任,此為自我之理想、時代之使命、國家之責任。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築夢溫州”台灣青年聯誼會副會長許晉銘表示,隨著台灣青年來大陸求學、就業、創業,“兩岸族”群體的人數與影響力越來越大,能夠自然產生磁吸效應,吸引更多台灣青年。這批台灣割不掉、大陸握在手的“兩岸族”群體,將成為融合兩岸的橋梁。
第六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主辦,由台灣《旺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閩台文化交流中心、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台灣傳統倫理文化理事會、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協辦。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青年代表18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發表主旨演講並展開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