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導,香港《東方日報》網站11月7日刊發題為《經濟增長有極限 全面反思謀闖關》的文章,作者是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史文鴻。全文摘編如下:
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是有極限的,應當受到生態體系的限制,否則便會破壞整體生態。
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有極限還是無盡頭?1972年出版的書籍《增長的局限》以全球變暖、福利及人道主義為研究目標,探討全球發展問題。
現在,在俄烏衝突、能源危機以及氣候危機的背景下,該書又引發新一輪熱烈討論。
如今證實這100多年來地球發展狀況嚴重惡化,而這一切都是從上世紀50年代全球經濟追求高增長開始的。
其實人類歷史發展長期沒有經濟增長,直至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發展至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仍然沒有對資源和生態環境構成壓力。但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通過大量生產投資、平價化石能源(煤、石油及天然氣)和鼓吹高消費,問題才出現。最明顯的指標是能源、肥料及水的消耗均大幅增長,而前兩者既無法再生也非用之不竭,水資源的回收成本也很高。
發達國家呈現的是結構性依賴高增長,通過增產可從企業及員工那裡得到更多稅收,維持高就業率以支撐高行政及福利開支。
雖然西方社會有樂觀的一面,相信可通過科技的發展創造“綠色經濟”,而工業家及政治領袖更聲言支持“綠色經濟增長”,即既環保節省甚至代替不可再生資源,又可支持經濟繼續增長。
儘管科技創新可以代替一些化石能源,比如風能和太陽能,也可以通過回收節省一些資源,比如鋰、銅等珍貴金屬,但消耗仍無法避免。支持“綠色經濟”的往往是較務實甚至悲觀的一群人,他們批判那些支持“綠色經濟增長”的工業家只是機會主義者,口頭支持“綠色經濟”,實際更關心經濟增長。
不能不承認,人類現今的經濟體系只是全球生態體系的一部分,這部分無法支配全部,而且可以破壞全部,經濟增長要受生態體系的規限,部分要適應全部。若人們理性地接受這個出發點,反而要承受全面反思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