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聯認為《施政報告》整體回應了市民需要,主席譚耀宗(前排中)冀《財政預算案》會有利民紓困措施。(中評社記者攝) |
他說,土地開發的過程中,沒有兩全其美的選項,只有現實而艱難的抉擇,“我們既然要取捨、要抉擇,就要有勇氣,要果斷,要顧全大局。在取捨和抉擇之間,政府會盡力尋求平衡,但社會不會有百分百的共識,我們不能也不應等待百分百的共識。”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認為,《施政報告》整體回應了市民需要,在改善民生、經濟發展及環保方面都有詳細論述,亦認為房屋政策的方向是“急市民所急”,期望相關委員會盡快啟動工作,多聽意見,又希望下月的《財政預算案》有利民紓困措施。
身兼元朗區議會主席的梁志祥認為,報告方向正確,但力度不足。他又提到,取締濫用公屋過往3年每年只有幾百宗,要回收7千個單位,政府可能要雷厲風行才做到,憂慮會有爭議,引發民怨,期望政府按實際情況,小心處理。
泛民則批評認為報告不合格。公民黨黨魁梁家傑表示,房屋、扶貧、政改都交白卷,香港人自求多福。房屋政策方面,他批評是捨易取難,最少5至10年才建功,不能解市民燃眉之急;民協馮檢基指,未來5年的公屋建屋量與上屆政府一樣,5年後每年公屋建屋量才增加,數量仍然不足。
不過,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兼城市設計學會會長林雲峰認為,梁振英提出到2018年起5年內公屋10萬個,即平均每年公屋單位由1.5萬個增至2萬個,指標務實,“興建公屋不會變魔法,需要找地,亦要建築合約配合,若他說一、兩年增至兩萬個,到時做不到,會被批評騙人。”
他預計未來樓價不會下跌,但在私樓看到供應量,相信有穩定樓價的作用。他認為,政府應加快審批私人發展商改變土地用途的審批程序,相信亦有助加推土地。
整體來說,他認為《施政報告》已算是多管齊下開發土地,但畢竟沒有立刻的良方,而市民近年十分關注屏風樓、能否保留社區特色等,他建議政府在找地的同時,亦不要忽略城市設計、配套措施,認為城規會及規劃署須與區議會、地區人士共同商議,才能得到他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