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蔡季廷。(中評社 李文輝攝) |
何思慎感慨,他在大連和大陸學者談到“沒有內戰就沒有琉球問題、也不會有釣魚台問題!”今天會上,張啟雄教授提出中國對琉球是“以不治治之”很有創見;日本的“國”字和中國的“國”一樣嗎?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國”,是“地區”的概念。蔡季廷提出能不能以後來的國際法解決“冊封”問題,其實是無法用後來的國際法去處理。
何思慎表示,過去“國家”概念很模糊,琉球王國繼承人叫世子,三藩北山、中山、南山的繼承人也叫世子;清朝南懷仁沒有中國國籍如何可以當高官?1842年割讓香港時,為面子說是“封給英吉利國王,世襲罔替”。在1862還未用“萬國公法”前,很難用國際法解決之前冊封問題。
何思慎強調,歷史證明琉球本來就是日本“因擴張所取得的領土”,包含在波茨坦宣言所指應吐出來的領土,所以戰後東亞歷史,不會跟戰後德國一樣。同盟國並沒有完全按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履行投降的條件,雖然國際法要翻案很難。
何思慎透露,台灣過去是以“中琉文經學會”和琉球交往,最尊重琉球,台灣直到陳水扁時代,才有第一個駐日代表許世楷踏到琉球土地。過去是“文經協會”經管,陳水扁曾經想改變對琉球關係,但是林泉忠副研究員最近向“外交部”查證,證實對琉政策一直沒有改變。
何思慎說,琉球和朝鮮歷史很像,在鎖國體系下,通商、通信限兩國,據此建立外交關係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朝鮮、二是琉球,中國從未承認結束中琉臣屬關係,他支持琉球獨立,為什麼戰後朝鮮能獨立、琉球不能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