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陳履安參選拜票的方式是全台灣行腳祈福,圖中走在最前方的是陳履安。(照片 陳履安提供) |
從台灣的政治歷史上來看,陳履安說:“我不太談民主政治這些,那是比較空洞的,定義也不清楚的東西。就談這個選舉制度,是哪一個類型的人,他比較容易出來選?而且在那個情緒激昂的氣氛下,‘賢’、‘能’是很抽象的字眼,很難去評量。我們就有些朋友是認識幾十年了,你對他們會有一種感覺、一種判斷,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信不信任那個人?在選舉制度下產生的人,沒有這個信任;他只是一時的、宣傳的、包裝的。以前,你可以信任一個黨,信任他所推舉出來的人,這個在台灣,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回首參選“總統”的過往,陳履安談了一段饒富哲理的話:“有的機會過去了,它就回不了頭了,所以一切事情都有因有果,現在連物理學都知道,因果現象不是局部的,它是非常宏觀的,它有時間的因素、空間的因素,都在裡面。所以台灣現在的處境,跟當時應該做的事卻沒有做,它應該是有些關聯的。”
接受中評社訪問,語氣中,陳履安沒有怨懟,平靜的訴說這段過往。訪談中,完全沒有提“李登輝”三個字,但很明白的,在台灣,大家都知道“戒急用忍”和“廢省”是李登輝當年推動的政策;從陳履安的話語中,仍聽得出他對李登輝這些政策,至今不表苟同的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