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會理事長饒穎奇先生主持座談會。(中評社 楊璟惠攝) |
多位客家教師、企業老闆發言關懷客語學習問題,普遍希望客語的傳播方式能夠有如”福佬話”一樣,減少難懂的造字,增加客語電視戲劇的製作,以有利於客語的傳承和客家文化的傳播。
中華日報董事長胡鴻仁,以文化媒體人的立場表示贊同,認為客家文化傳承的確在於”客家話”,同時也是客家最有價值的資產。寄許各界,特別是客委會能夠結合地方的資源,客語政策的執行,找出客家最有價值、最有代表的人物,和具有社會貢獻的人士,以各項獎勵方式不斷地紀錄有價值的資產,擴大大眾對客家文化的深度了解和文化薪傳。文化的傳承,靠的是社群的集體創造和追求共同的記憶,同時也就能夠保存下來。
美國普萊頓大學企管博士范揚松指出,大眾對客家的認識,僅於淺薄的了解,以為客家人只能耕讀傳家,好像沒有甚麼知名的企業家或社會的其他領域的成功人士。他提到,客家界的菁英不論在政商、學術、金融、高科技、建築業、出版業等領域都有傑出的人士。往往客家人都隱沒了,他指出問題在於客家人保守傳統的性格,缺乏勇於批判的能力,呼籲客家人要能夠學習在維繫傳統中,還能適應現代性。
台灣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所教授胡愈寧建議,客委會可以仿效“文化部”,設置專屬客家文化的各項國際指標,創造有利延續客家文化的條件。客家文化的延續同時要能夠與國際文化接軌、面對主流文化,還要紮實結合在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