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志軍訪問台灣,民進黨一度展示了理性的一面,不僅在於蔡英文及其民進黨中央的口頭表態,更在於陳菊實際行動的展示。可以說,民進黨有意借此機會與中共打下了一個更好的基礎,以及開辟了一個更大的回旋空間。
我們很清楚,中共與民進黨因為立場原則之不同,現在還沒有構建黨與黨的互動關係。但是,長期以來,中共對民進黨採取的是既鬥爭又留回旋空間的策略,沒有把民進黨轉身的空間堵死。黨與黨不互動,但是大陸對民進黨人來往大陸,是熱情的,是關心的。對於民進黨主政的縣市是願意接觸甚至合作的,一視同仁,沒有排綠條款。對此,民進黨方面應該有感受、有感覺。
這次蔡英文主政的民進黨以及陳菊主政的高雄市,對張志軍訪問台灣採取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對策,結果呢?贏得了各方的廣泛讚揚之聲,可以說,這是民進黨與中共打交道的歷史中,少有的,甚至說是罕見的雙贏結果。這樣的結果是甘甜的,是值得回味的。雖然今後民共關係不見得就會進入平順階段,但這對今後啟動新階段的民共關係,是重大的有益的嘗試。
所以事實表明,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見得只能容納衝撞、摧毀、反秩序的負面因素,其也應該有包容、開放、良性互動的正面能量,端看主政者如何對待。可以說,正反皆在一念之間。歷史的機遇,也是如此,稍縱即逝。
所以常說,把握機遇至為重要。如:宋·蘇洵《遠慮》指出,取天下與守天下,無機不能;又如:清·曹雪芹《紅樓夢》之言,大丈夫相時而動;漢·桓宛《鹽鐵論·擊之》稱,見機不遂者隕功。總之,看不見機遇、拒絕機遇,無法把握機遇,是一個希望能夠執政的政黨的全體悲哀。
民進黨中的很多有識之士為了改變民共關係,也為了民進黨的正常化,不惜付出代價披荊斬棘。比如許信良,又比如謝長廷。還有為了更好地為執政縣市帶來經濟利益而登陸的地方首長如陳菊、蘇治芬、賴清德等等,他們的行動,都為破解民進黨內的迷思與恐懼、改善民共之間的氣氛立下功勞。對此,我們是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