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8日電/本周,《華爾街日報》刊載文章,引用美國橋水聯合基金編制的數據稱,包括日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發達經濟體今年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總規模達到74萬億美元,並稱,這是自2007年年中以來首次超過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近幾天來,該文章在各大媒體以及網站的轉載率不斷升高。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研究指出,這一判斷嚴重失實。
長期研究全球經濟,對經濟數字極其敏感的陳鳳英第一直覺就是這篇文章有可能判斷失實。
陳鳳英: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增量巨大多數來自於新興經濟體,為什麼今年會逆轉呢?我馬上就查數字。
在查閱大量資料研究後,陳鳳英發現,關於增量中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貢獻度比例,橋水聯合基金的數據卻遠離實情。
陳鳳英:從增量來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數字,就是今年世界經濟增長,從國際機構和現在所有的預測來看,全年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基本能達到5%,發達經濟體約為1.2%。那麼,1.2%和5%的增長,怎麼會世界經濟由發達國家引領,占到60%?我們就按74萬億和2、4萬億這個增量來看,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今年在全球經濟增量中仍將占據超過七成以上。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經濟體加起來的總量達到1、8萬億,這在2、4萬億當中的比例就是70%以上了。
由此,陳鳳英得出結論,這一判斷嚴重失實。實際情況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今年在全球經濟增量中仍將占據超過七成的比例,繼續發揮全球增長引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