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3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社評說,自二00八年迄今,兩岸關係的發展有大幅度的改善,九次會談的十九項協議,即是最好的說明。台灣內部有關兩岸關係的未來,基本上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岸可以先經後政,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另一種看法是反對兩岸深化經貿關係,當然更反對兩岸進入政治對話,因為台灣會因為過度依賴而喪失主體性。這兩種觀點,雖然出發點不一樣,卻是昧於事實,最後終將害了台灣的主體性。
社評說,我們首先要問,主體性來自於何處,了解這一點才能談如何才是維護台灣主體性的最佳途徑。主體性基本上建構在三個基礎上,一個基礎是現實環境,一個基礎是實力,一個基礎是共同的願景,三者缺一不可。
先談現實環境。有人認為,台灣最終的獨立才是主體性的實踐。這個看法,完全昧於國際現實。首先是設身處地站在大陸的立場思考,大陸是否可能容忍台灣獨立。大陸之所以將台灣視為核心利益,因為台灣是其“國家安全”極為關鍵的一環,這是台灣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宿命。台灣距離大陸太近,台灣如果獨立,免不了要靠美國保護安全,而這正是大陸所不可能容忍的安全威脅。另一方面,台灣獨立,也會連帶影響新疆、西藏的問題,再加上大陸長期對大陸人民灌輸的統一思想,台灣獨立等於是政權滅亡。
從這個現實環境出發務實思考,才能找到維護台灣主體性的途徑,後兩個基礎也才可能成形。台灣內部的兩種觀點都忽略了現實環境,卻又彼此抗衡,彼此分散力量,並且出現了溢出效應。我們看國民黨與民進黨,彼此之間在任何政策議題上幾乎是只有鬥爭,沒有合作。台灣的經濟在這種沒有效能的民主上,自然就陷入了“悶”的困境。
事實上,“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已發展出一套核心價值與生活方式,這是最基本的凝聚力,但如果沒有對未來願景的共同認知,依然不足。我們認為,追求獨立不僅不可行,而且反而喪失了主體性,台灣只有從一個中國的大架構中才能找到維護主體性之道。
在一個中國的大架構下,兩岸可以結束敵對狀態,大陸也沒有藉口對台灣採取壓迫的政策。在一個中國的大架構下,台灣可以寄希望於廣大的大陸民眾,畢竟沒有民眾的支持,大陸政府也無能侵攻台灣。在一個中國的大架構下,台灣可以集中力量在國際上扮演更建設性,更為人注目的角色。
社評認為,惟有建立這個共同認知,台灣才能集中力量,增強實力。這個實力的來源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透過與大陸的經濟交流合作,做為台灣經濟升級轉型的跳板。台灣只是一個島嶼,又與一個巨大的經濟引擎如此接近,借力使力可以使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對抗脫離反而讓台灣經濟愈來愈弱。另一方面,台灣朝野可以集中力量建設內部,把台灣建設成為大陸人民嚮往的幸福生活的天堂。當大陸人民嚮往台灣的時候,那才是台灣主體性最發光的時刻。
總而言之,看破當前兩大觀點的弔詭,才能看到維護台灣性的道路。 |